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單獨(夫妻有一方是獨生子女)生二胎政策有望全國放開實施”。衛計委很快回應,對于計生政策調整沒有最新的變化。近年來,類似的傳言時不時就會爆出,每一次都會引來民間的熱切關注,卻并未能喚來真正的政策變化。如此烏龍消息背后,反映的卻是真實的社會心態。
“中國近年來取得了非凡的發展成就,而中國的人口政策無疑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執行主任吉爾?格里爾對我國人口政策的評價。的確,計劃生育是國人為自身、國家乃至全世界作出的偉大犧牲。這既是國策,也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中國貢獻”。
然而,我們也須認識到,計劃生育政策的產生、發展有其歷史背景。建國以來,社會趨于安定,我國曾出現過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每次凈增長均為1億多人,人口出生率畸高。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出于無奈才出此國策。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和完善,人口增長率持續穩步下降。
計劃生育最大的貢獻不僅在于及時剎住了人口畸形增長的歷史車輪,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人的生育觀念。然而,這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我國人口已經出現老齡化與少子化并存的結構特征,未來中國將面臨嚴峻的養老困局。與此同時,一旦獨生子女發生意外,留給年邁父母的更是無依無靠的傷痛。
在這種語境下,國家確有必要重新審視國策,通過改革使“計劃”與國情更為貼切。要減少老齡人口比例,自然需要適當放開生育限制。不過,即使有相關試點經驗,我們也很難保證如果全面解禁二胎,是否會產生如前三次生育高峰那樣的生育反彈,改革還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但另一方面,國家允許“雙獨生二胎”的政策對“單獨”來說確實存在不公平之處,甚至由此還成為了一些獨生子女擇偶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此背景下,“單獨生二胎”呼聲日高,是很好理解的。這或許也是目前比較能為各方所接受的改革方案,政策設計者可朝著這個方向,統籌協調邁出國策改革的第一步。
當然,我們更應該意識到,通過行政計劃手段讓人口數、人口比例與社會形成最好的結構并不是最佳方案,它只是特殊歷史時期下的次優之選。要想實現全社會的最優化,有待于國人畸形生育觀念進行深入轉變后,由各家庭更為理性地配置人口。
在此之前,計劃應隨著變化而變化。與此同時,我們更應正視計劃生育所引起的計劃外的一些不良現象,如社會撫養費的不明去向、以罰代管、人們通過各種手段規避計劃生育等問題,對此,應及時通過制度改良予以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