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南曾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路段,但桑蠶業一度是空白。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瓊山、澄邁等地曾嘗試養蠶,卻以失敗告終。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瓊中東桑西移樣本調查:養蠶農民收入5年增20倍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3-10-30 11:21

      東桑西移”瓊中樣本調查

      種桑養蠶,對于海南人來說,既遙遠又陌生。

      海南曾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路段,但桑蠶業一度是空白。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瓊山、澄邁等地曾嘗試養蠶,卻以失敗告終。

      如今,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把這個產業玩出了名堂。抓住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工程的機遇,2006年,種桑養蠶在瓊中成功試點,2009年,大規模推廣。

      “短短5年,農民種桑養蠶收入從2008年的72.1萬元,到今年的1500多萬元,5年增長近20倍。”該縣農業局副局長劉志峰說。

      今年前三季度,瓊中農民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其中,蠶寶寶貢獻幾何?種桑養蠶帶動農民增收的模式可否向中部山區其他市縣推廣?剖析瓊中樣本,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樣本

      小山村農民年人均收入1.15萬元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一個小山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1500元,高于廣東省10543元的水平,遠高于全國7917元、海南7408元的水平。它靠的是什么呢?

      10月19日,記者走進大山深處的和平鎮林田村委會新民村民小組,眼睛突然一亮,山坡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30多座兩層小洋樓。村民小組長張遠戈告訴記者:“這兩年,全村家家都新建小洋樓,樓頂全部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

      新民村李東平是瓊中第一個種桑養蠶和育蠶苗的農民。他對記者說:“2006年,家里人均年收入才800元,是村里最窮的人家。”當時,他覺得種桑養蠶投入少,見效快,于是2006年11月種了4畝桑樹,2007年5月養了第一批蠶,雖然技術不熟,但純收入仍有近萬元,這讓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之后,他連續擴種桑田,去年擴種到了25畝,年純收入8萬元。2011年,他建了小蠶共育室,向村民供應蠶苗。之后,他利用制種后的蠶繭加工蠶絲被,供不應求。接著,他從浙江引進50頭湖羊,把蠶吃剩的桑樹枝條粉碎后喂湖羊。僅種桑養蠶一項,他今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

      2012年,新民村桑蠶產業收入101.6萬元,其中蠶繭收入68萬元,加工蠶絲、出售桑苗收入33.6萬元,而橡膠收入48萬元,檳榔收入23萬元。該縣農業局副局長劉志鋒說:“新民村是瓊中第一個種桑養蠶收入超橡膠、檳榔的村,是全縣第一個靠種桑養蠶幾乎家家蓋起小洋樓的村。”

      灣嶺鎮嶺腳村46歲的村民陳世棉也靠種桑養蠶走上了致富路。

      2007年,陳世棉全家全年收入不到1萬元。2007年,鎮里動員他種桑養蠶,種4畝桑樹可貸款2萬元蓋蠶房。他拿到2萬元貸款后卻不想種桑養蠶,而是準備拿給小孩上學。但他種的桑樹長勢很好,瓊中縣農業局技術員說:“這么好的桑葉不養蠶可惜了,養蠶收入肯定不錯。不信,你試試?”于是,他就試著開始養蠶。

      2008年,他第一次養蠶0.75張,技術不行,只賣了480元。該縣農業局安排他去參觀學習,并且每天都有技術員上門指導。他第二次養蠶一張,半個月純收入1000元。2009年,他養蠶收入2萬元,賣桑苗1.4萬元。2009年前,全村僅他一家種桑養蠶,當年年底,村里25戶人家跟著他種桑養蠶。2010年,他收入5萬元。2011年和2012年,他年均收入6萬多元。他對記者說:“今年,我種桑養蠶至少收入8萬多元。明年我要蓋兩層半的小洋樓。”

      奇跡

      種桑養蠶農民收入5年增20倍

      “現在可以說,中國熱帶蠶絲業發端于海南瓊中。”10月20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桑蠶辦技術總監唐青才告訴記者,“縣桑蠶辦”這個機構、“桑蠶辦技術總監”這個職位,在海南唯瓊中獨有。

      其實瓊中不是海南第一個種桑養蠶的市縣。記者調查了解到,早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瓊山、澄邁就嘗試過種桑養蠶,用的是浙江的桑樹品種,最終失敗。瓊中是海南第一個大規模種桑養蠶并最終獲得成功的市縣。

      海南也曾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路段。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的印度洋航線、波斯灣航線、非洲沿岸航線等無一例外都經過海南島。唐青才說:“我個人認為海南種桑養蠶的條件全國最好。”

      為什么種桑養蠶全國條件最好、又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路段的海南,幾千年來沒有大規模種桑養蠶?

      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棟高認為,種桑養蠶源自黃河、長江流域,人們長期以來都錯以為種桑養蠶是只能在溫帶地區發展的產業。最近幾十年,種桑養蠶一直都在尋找適合轉移發展的地方,但沒人想到熱帶地區。

      作為“東桑西移”國家工程的推動者之一,李棟高教授2002年提出“北桑南移”,他首倡在海南大規模種桑養蠶。

      2006年“東桑西移”國家工程的正式實施,促使種桑養蠶在海南生根開花。

      2006年,經時任海南省政府廣州辦事處副主任的林澤峰牽線搭橋,廣東絲紡集團到瓊中考察,和瓊中縣委、縣政府商定,在瓊中發展種桑養蠶。廣東絲紡集團派出下屬子公司徐聞龍興繭絲綢公司到瓊中開展種桑養蠶試點。試點成功后,2009年大規模推廣。

      2008年瓊中全縣農民種桑養蠶收入72.1萬元,2012年813.3萬元。今年1至9月,農民種桑養蠶收入907.5萬元,同比效益增長36%。預計全年農民種桑養蠶收入將首次突破1000萬元,達1500多萬元,實現爆發性增長。

      劉志峰說:“農民種桑養蠶收入從2008年72.1萬元,到今年的1500多萬元,5年增長近20倍。全省沒有任何一個農業產業出現過如此飛速增長的奇跡。”

      探索

      三級技術服務網絡推進種桑養蠶

      瓊中怎么想到發展桑蠶業呢?瓊中的實際情況是有資源但沒有資源優勢,至今仍然是國定貧困縣。

      瓊中農業傳統主導產業是水稻,只夠農民吃,不賺錢。橡膠、檳榔等農業新主導產業,近幾年價格一路下滑,賺錢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王哲斌說:“要讓農民手里僅有的土地資源優勢發揮出來,必須尋找農業新興主導產業。”

      當廣東絲紡集團原董事長蔡高聲帶隊來瓊中考察、商談合作時,與瓊中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一拍兩合。蔡高聲對記者說:“我2006年就派出下屬子公司,到瓊中開展種桑養蠶試點。”

      種桑養蠶對瓊中來說是史無前例的新生事物。瓊中縣委、縣政府大膽地選擇種桑養蠶作為新興主導產業,探索采用“瓊中模式”,大刀闊斧地推進種桑養蠶。“瓊中模式”主要是“政府十企業十農戶”,政府只管制定市場法則和提供服務,種桑養蠶的經營主動權交給企業、還給農民。

      其間有人提出疑問:“蠶繭不像花生,農民可以自己吃。如果沒人收購,要是農民把賣不掉的蠶繭堆到縣政府怎么辦?”

      如果沒有銷售市場,種桑養蠶必然胎死腹中。蠶繭、蠶絲綢的市場在國內,產品終極市場在國際,瓊中地方政府和農民都開拓不了市場。于是,瓊中縣委、縣政府選擇了與已經占有市場的國內龍頭企業——廣東絲紡集團合作。

      蔡高聲說,廣東絲紡集團2007年重組廣西絲綢、湖南絲綢,組建海南絲綢集團,是我國絲綢行業唯一集貿工農于一體的區域性大型企業集團。年進出口規模和銷售額連續12年位居全國紡織行業首位,連續10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

      王哲斌說:“廣東絲紡集團控股的海南中絲公司負責收購瓊中農民的蠶繭,與農民簽訂最低保護價。確保農民賣蠶繭不難,真金白銀落到口袋里。”

      同時,瓊中建立縣、鄉鎮、村三級種桑養蠶技術服務網絡,組建專家、技術骨干隊伍共150人,給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服務。通過小額信貸貼息政策解決農民種桑養蠶資金難題,累計通過小額貸款解決資金1953.4萬元。農民新種植1畝桑樹并投產養蠶,補助500元;建標準蠶房,每戶補助1000元,年養蠶5張和10張以上的,分別給予每戶一次性獎勵300元和500元。劉志峰說:“自2007年以來,瓊中扶持種桑養蠶累計投入1.1億元。”

      優勢

      全年滾動養蠶春繭秋繭可錯時上市

      “海南是全國種桑養蠶的一片凈土,是全國條件最好的地區。海南自然氣候優勢最終形成了種桑養蠶核心競爭力優勢,是上天賜予的。”海南省絲綢集團控股股東之一、中國同源公司董事長鄭桂泉說。

      海南中部山區種桑養蠶條件得天獨厚。中部山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大量平緩的坡地和低產水田均可改為桑田。中部山區6市縣內有15家農場,擁有三四百萬畝土地,可用于種桑養蠶的土地頗多。雨水充沛、氣候溫和、陽光充足、空氣質量好,桑樹全年都可生長。全年可以不間斷滾動養蠶,半月養一造,一年養24造。每畝桑田產繭量和養蠶收入是江浙地區的3至4倍,比廣東、廣西高出約1/3。春繭早上市3個月,秋繭晚收2個月,既可以調節市場,又能得到較高利潤。

      種桑養蠶是生態產業,符合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戰略。桑樹根系發達,固沙防風,凈化空氣,一畝桑樹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3噸,吸收二氧化硫30公斤。桑樹全身是寶,桑葉可做菜吃,桑枝可養羊,可加工桑茶、桑藥、桑果汁等。蠶繭全身是寶,蠶蛹是生物制藥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蠶絲不僅可做衣服,還可提取絲蛋白,做絲蛋白粉,用于化妝品、保健品和食品。繅絲廠基本實現零排放。絲綢后期加工中的印染環節存在污染,但廣東絲紡集團承諾不在海南加工絲綢印染。

      海南中絲發展公司負責瓊中業務,副總經理王智是瓊中種桑養蠶的開拓者。他說:“實踐證明,種桑養蠶的‘瓊中模式’具有旺盛生命力,可向中部山區其他5市縣推廣,更可向海南農墾發展。”

      “東桑西移”國家工程,是指我國逐步把蠶繭主產區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戰略性轉移,始于2006年。這給海南帶來了歷史性機遇。正因為有了“東桑西移”,才有了2006年種桑養蠶在瓊中的試點,才有了中國熱帶蠶絲業在海南的發端。

      有關專家認為,海南要在“東桑西移”國家工程中擔當重任,把海南建成南中國絲綢產業帶的最重要產區,建成中國唯一的熱帶蠶絲業示范區。

      海南省絲綢集團副總經理鐘昌江說:“廣東絲紡集團、中國同源公司和海南省絲綢集團,決定投入巨資開發海南桑蠶業。到2020年,預計項目總投資100億元,實現海南全省繭絲綢產業總收入達160億元。帶動60多萬農業人口脫貧致富,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萬多個,每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

      瓶頸

      種桑養蠶起步晚管理機構相關政策缺位

      海南種桑養蠶發展相對較晚,目前,相關廳局和各市縣都沒有成立產業管理機構和出臺相關政策。如果盲目將種桑養蠶推廣到中部山區6市縣、以及境內的農場,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容易失控,很容易出現蠶農相互壓級壓價銷售蠶繭的市場混亂狀況。

      蔡高聲說:“需要借鑒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經驗,成立海南繭絲綢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協調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全省統一的種桑養蠶發展規劃、熱帶蠶絲業的產業鏈布局、資金扶持政策,以及絲綢文化產業、絲綢生態旅游產業等規劃,并負責主導、協調、落實相關事宜,避免相互壓級壓價銷售蠶繭。建立全省繭絲綢行業聯席會議制度,把中部山區6市縣種桑養蠶項目及時納入“東桑西移”國家工程。

      中部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文化水平不高,種桑養蠶的主力軍大多是留守老人,不懂種桑養蠶的技術。2010年春天干旱、夏秋雨水多,當年7月開始,全縣連續7造桑蠶全部死亡。瓊中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到現場調研會診,及時治理病蟲害,3個多月后,種桑養蠶才恢復正常。

      鄭桂泉說:“為了防止以后出現類似問題,應成立省政府繭絲綢專家顧問小組,聘請全國、全世界的桑蠶產業經濟、繭絲綢發展、絲綢文化創意產業、生態旅游等方面的知名專家,為海南種桑養蠶及繭絲綢產業提供技術支持。”

      海南熱帶蠶絲業跨越發展,是艱巨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完善海南種桑養蠶公共服務體系。鐘昌江說,省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制定資金優惠政策,建立資金扶持體系,解決種桑養蠶和后續開發資金難題。建議省政府嚴格執行蠶種生產、經營的許可證管理制度。建議盡快組建海南省級蠶業產品檢測中心,建立全省桑蠶生產技術服務體系,設立省、縣、鄉(鎮)三級桑蠶技術服務站。

      海南中部山區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目前許多連片的桑田水利設施建設沒到位。記者看到,一些在小河邊、小溪旁低產水田改建的桑田,受到水淹,影響了桑樹的產量。“桑樹耐旱,但怕澇,水淹久了會死。”劉志鋒說:“希望省、市縣財政撥出專項資金,大力改善桑田水利設施,確保桑田高產穩產。”

      海南中部山區產業種桑養蠶比較效益明顯

      種桑養蠶

      平均每畝利潤為4896元,

      種桑樹4個月就可采割養蠶,收獲期20年以上。

      坡地種橡膠

      每畝利潤為792元,種橡膠8年后才有收獲,收獲期為15年。

      種水稻

      每畝利潤為1536元。

      坡地種檳榔

      每畝利潤為1661元,種檳榔5至8年后才有收獲,收獲期為15年。

    ?

    ?

    ?

    相關鏈接

    海南瓊中“東桑西移”調查:養蠶農民收入5年增20倍
    海南瓊中遞向世界的名片:景美人更美
    海南瓊中綠橙包裝將印上二維碼 掃一掃就知道是真是假
    海南博鰲機場已通過評審 屯昌-瓊中高速正施工
    四川一民工為討千余元工錢殺人 瓊中警方跨省抓獲疑犯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獲“最美中國鄉村”稱號
    瓊中一客車下坡速度過快撞樹上 致2人死亡
    瓊中大學生村官王啟福:點燃了村民的致富夢

    ?

    相關鏈接:
    瓊中大學生村官王啟福:點燃了村民的致富夢
    瓊中一客車下坡速度過快撞樹上 致2人死亡
    四川一民工為討千余元工錢殺人 瓊中警方跨省抓獲疑犯
    海南瓊中綠橙包裝將印上二維碼 掃一掃就知道是真是假
    海南瓊中“東桑西移”調查:養蠶農民收入5年增20倍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劉襲] [編輯:馮丹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