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曾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路段,但桑蠶業一度是空白。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瓊山、澄邁等地曾嘗試養蠶,卻以失敗告終。
????????如今,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把這個產業玩出了名堂。抓住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工程的機遇,2006年,種桑養蠶在瓊中成功試點,2009年,大規模推廣。
????????“短短5年,農民種桑養蠶收入從2008年的72.1萬元,到今年的1500多萬元,5年增長近20倍。”該縣農業局副局長劉志峰說。
????????今年前三季度,瓊中農民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其中,蠶寶寶貢獻幾何?種桑養蠶帶動農民增收的模式可否向中部山區其他市縣推廣?剖析瓊中樣本,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樣本:小山村農民年人均收入1.15萬元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一個小山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1500元,高于廣東省10543元的水平,遠高于全國7917元、海南7408元的水平。它靠的是什么呢?
????????10月19日,記者走進大山深處的和平鎮林田村委會新民村民小組,眼睛突然一亮,山坡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30多座兩層小洋樓。村民小組長張遠戈告訴記者:“這兩年,全村家家都新建小洋樓,樓頂全部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
????????新民村李東平是瓊中第一個種桑養蠶和育蠶苗的農民。他對記者說:“2006年,家里人均年收入才800元,是村里最窮的人家。”當時,他覺得種桑養蠶投入少,見效快,于是2006年11月種了4畝桑樹,2007年5月養了第一批蠶,雖然技術不熟,但純收入仍有近萬元,這讓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之后,他連續擴種桑田,去年擴種到了25畝,年純收入8萬元。2011年,他建了小蠶共育室,向村民供應蠶苗。之后,他利用制種后的蠶繭加工蠶絲被,供不應求。接著,他從浙江引進50頭湖羊,把蠶吃剩的桑樹枝條粉碎后喂湖羊。僅種桑養蠶一項,他今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
????????2012年,新民村桑蠶產業收入101.6萬元,其中蠶繭收入68萬元,加工蠶絲、出售桑苗收入33.6萬元,而橡膠收入48萬元,檳榔收入23萬元。該縣農業局副局長劉志鋒說:“新民村是瓊中第一個種桑養蠶收入超橡膠、檳榔的村,是全縣第一個靠種桑養蠶幾乎家家蓋起小洋樓的村。”
????????灣嶺鎮嶺腳村46歲的村民陳世棉也靠種桑養蠶走上了致富路。
????????2007年,陳世棉全家全年收入不到1萬元。2007年,鎮里動員他種桑養蠶,種4畝桑樹可貸款2萬元蓋蠶房。他拿到2萬元貸款后卻不想種桑養蠶,而是準備拿給小孩上學。但他種的桑樹長勢很好,瓊中縣農業局技術員說:“這么好的桑葉不養蠶可惜了,養蠶收入肯定不錯。不信,你試試?”于是,他就試著開始養蠶。
????????2008年,他第一次養蠶0.75張,技術不行,只賣了480元。該縣農業局安排他去參觀學習,并且每天都有技術員上門指導。他第二次養蠶一張,半個月純收入1000元。2009年,他養蠶收入2萬元,賣桑苗1.4萬元。2009年前,全村僅他一家種桑養蠶,當年年底,村里25戶人家跟著他種桑養蠶。2010年,他收入5萬元。2011年和2012年,他年均收入6萬多元。他對記者說:“今年,我種桑養蠶至少收入8萬多元。明年我要蓋兩層半的小洋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