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營養價值豐富,但是生吃的話,營養價值=0?桉樹是土壤的“抽水機”、“吸肥機”?口服膠原蛋白一度被奉為抗衰老良方,之后又被推翻說是商業宣傳,實際毫無用處……這類信息在網上傳播極快極廣,它們到底是真是假?這些發言的專家是真權威還是“磚家”?近日,廣西正在醞釀“科普發言人制度”,力圖面對社會熱點時,能有權威的科普聲音及時發聲,將準確的信息第一時間傳播給公眾。(9月21日《南國早報》)
經常看到不少新聞報道,不僅是食品和保健,還有各地的某些項目,即使通過可行性論證,也獲得相關部門的審批,但當地群眾還是反對“上馬”,引發了不少群體事件。從公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反映就可以看出,科普工作還沒到位。食品安全問題、環保問題……許多社會熱點都與科普有關,都需要科普及時跟進,對科技內涵進行權威解讀,既不要純粹做新聞,也不要純粹做科普,“新聞+科普”,不僅工作才到位,而且因為符合權威和專業,因此更有說服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2012年12月21日(冬至),地球將會有連續3天的黑夜。”這是去年在全國各地流傳的謠言,隨后出現了市民在集市上瘋狂搶購白蠟燭和火柴,造成白蠟燭脫銷。該傳言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不斷擴散,并演化出各種版本。只要有點科學常識或者學過高中地理的人都知道,地球的晝夜變化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無論何時地球上都會有一半地方被太陽光照射到,地球的晝夜變化和時間長短,是地球自轉和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在我國所處的緯度上,每天必然有一半面對太陽呈現白天,另一面背對太陽呈現黑夜。而我國區域內每天均會交替出現白天和黑夜,不可能出現連續3天黑夜的情況。更何況歷史上也從未有過類似事件的記載。可是,“連黑三天”的無稽之談竟然還被預見得有板有眼,傳得神乎其神,不能不說是科學常識的欠缺。
科學和愚昧往往是戀生兄弟,缺少必要的科學常識和素養,就必然容易被一些民間的非科學傳言所迷惑,進而會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不斷擴散,并演化出各種版本,伴隨的非科學行為必然是愚昧,害怕“連黑三天”而導致白蠟燭脫銷就是典型的愚昧行為,科學常識一天不樹立,各種非科學的謠言和傳說就一天不會安寧,總要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和發酵,蠱惑人心,擾亂視聽,引起不必要的社會恐慌,危害不淺。
謠言止于真相,傳言也止于科學,只要公民的科學素比較高,善于獨立思考,傳言不攻自破,這就要求要提高民間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意識,呼喚更多的科普下鄉和科普進社區活動,這就好比時下一些人表演的所謂輕功和硬功夫,其實就是普通物理原理的大膽運用,并非是那些人武功高深。民間的科普活動多了,內容更鮮活,形式更生動,方法越靈活,那么迷信和不靠譜的傳言才會因為沒有市場而自然土崩瓦解。
話又說回來,即使老百姓的科學常識有所欠缺而輕信傳言,那么作為監控社情、輿情的政府相關部門,為什么在傳言流行一個星期還沒有積極辟謠,這不能不說是對傳言的預警和緊急處置缺乏必要的應對意識和應對措施。如果發現傳言苗頭,就及時通過社會輿論組織相關科普工作者積極澄清科學本相,讓老百姓心知肚明,不給不實傳言再發酵的時間和空間,那么輕信“連黑三天”導致的白蠟燭脫銷也就不會發生,人心恐慌的社會情緒就會及時化解。
科學并非高高在上就好,科學也并非都是危襟正坐的深不可測,科學完全可以在民間生動起來,在中國有一個叫做“科學松鼠會”的網站和組織,是一個致力于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一群科學松鼠,要打開科學堅硬的外殼,剝出營養的果仁,送到公眾面前。讓科學像電影和音樂一樣,流行起來。否則,科學如果總是讓公眾敬而遠之,那它還有什么意義呢?可以說,這樣的民間科普組織越多,形式越有趣,提高民間科普意識就指日可待。這也就是輕信“連黑三天”的科普啟示。
“科普發言人制度”,通過定期、不定期的信息發布,對突發事件、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快速反應。此外,發言人可以針對重大事件召開新聞發布會,也可以對接報紙電視等媒體,對各類社會熱點、科普需求,做出權威和準確的解答,而對于一些暫時無法定論的疑難問題,甚至可以通過實驗、建立課題等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后,給社會一個準確的說法。不管怎么說,科普發言人擔當“謠言粉碎機”角色值得期待。
文/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