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近日印發通知,制定出臺了《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將于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捐獻器官必須通過器官分配系統進行分配,確保器官捐獻移植透明、公正、可溯源。(8月22日《光明日報》)
以往的人體器官的捐獻與移植,由于缺乏統一規范,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分配的不公平,此次《規定》的出臺意味著器官移植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器官的獲取與分配將有明確法規可依,盡管只是試行階段,但其蘊涵的進步意義不可小覷,值得期待。
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約有30多萬例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真正實施的器官移植手術只有約1萬例。巨大的器官移植需求讓原本稀缺的器官資源更顯珍貴,由此導致有錢、有權者優先獲取器官移植機會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催生器官買賣等違法事件頻發,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因此,建立統一的器官移植與分配規范,讓器官分配更科學合理,則顯得尤為重要。《規定》首次對人體捐獻器官的獲取與分配明確了職責劃分,同時要求捐獻器官必須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進行分配,以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排除人為干預,如果能執行到位,對于我國人體器官捐獻事業無疑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盡管如此,將器官分配交由計算機說了算,并不能徹底消除公眾的疑惑。一個客觀的事實是,所有的計算機都是由人制造,計算機的運行程序均可人為控制、更改,如此一來,器官分配仍有可能存在徇私作弊現象。以目前最嚴格的銀行計算機系統為例,盡管轉帳環節需要層層審批,但近年來發生的銀行高管或工作人員擅自轉帳的事件層出不窮,可見再先進的計算機也會存在管理漏洞。將資源稀缺的器官由計算機分配,這一做法本身雖具有可行性,但絕不能過分依賴,如何消除背后可能隱藏的權力介入及利益因素,使器官移植真正實現公平公正,還需要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設。
要做到公平分配的前提是公開監督,必須讓器官捐獻登記、資料錄入、審核環節以及匹配使用的全過程公之于眾,比如建立公開的網絡平臺,讓公眾、媒體隨時能輕松查詢每一例器官捐獻的具體流向。此外還必須加強監管,嚴格落實誰審批誰擔責,對違規操作人員嚴厲追責,將“害群之馬”徹底清除出相關行業,從制度上確保器官捐獻的“陽光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