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到5年的發展,把鰱魚社區打造成“休閑、度假、農耕體驗為一體”的成都后花園。
劉劍提出這份詳細的規劃,沒有村民提出懷疑。6年前,因不忍心看到“鄉親們太窮了”,做企業成功的劉劍回鄉當起了村官,如今,他所在的鰱魚社區,人均收入從當初的5000元,提高到了1.5萬元。
社區藍圖:建成成都后花園
“我們都愿意跟著劉書記干。”昨日,在雙流縣金橋鎮翰霖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居民代國兵信心滿滿地表示。
合作社是2011年成立的,生產基地占地1400畝,全年種植一季水稻、一季油菜,從耕地、播種到收割、加工,全程實現機械化操作。為保障效益,合作社打造“生產-加工-包裝-營銷”為一體的產業鏈,2012年,就實現銷售收入200多萬元。今年預計年銷售10萬斤菜油、60萬斤大米,銷售收入可望達到800萬元。
“力爭三年內基地種植面積突破5000畝,帶動更多的農民共同致富。”但劉劍還不滿足于此,社區已經繪好了未來幾年的藍圖:通過3到5年的時間,把鰱魚社區打造成集“休閑、度假、農耕體驗”為一體的成都后花園。
修建四川省第一個村級客運站,至今,每天有9輛公交車往返鰱魚村與西航港工業園區之間,農民也能享受坐公交車上下班;一上任就引進一些高科技農業企業,直接提供400個就業崗位……提起劉劍擔任村支書后做的實事后,鰱魚村的村民如數家珍。
富民強村:支書的中國夢
2007年,劉劍被選為鰱魚村支部書記。這讓很多朋友不理解,因為做建材、建筑生意的他,早已是很多人羨慕的“富人”了。談起參與競選“村官”的動機,劉劍坦言,當時看到家鄉的人太窮了,人均年收入才5000元,作為一個從鰱魚村走出去的人,他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鄉親們共同富裕。
劉劍一上任就著手轉變產業結構,提升基礎設施。鰱魚社區成立了從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按照“農民+家庭經營+合作社”的形式,產值提高,成本降低。有富余時間的村民,除了就近打工外,還可以到周邊打工。
“村民年均收入,從5000元,提高到了現在的1.5萬元。”對此,劉劍感慨萬分,最讓他感動的是,村民把合作社當成了自己的家。這更加堅定了這位社區書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希望再利用幾年時間,實現富民強村夢,這也是他的中國夢。記者杜玉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