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們在進山科考的路上。本報記者武威攝
一座密密實實覆蓋著蒼翠熱帶雨林的大山,要將其進行透徹研究,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到過鸚哥嶺的中外科學家們和堅守在鸚哥嶺上的大學生們從2003年到2013年,用時10年,才僅僅初步揭開了這座保存著全國最完整、最大面積熱帶雨林的大山神秘面紗的一角。而這一角,已經是碩果累累。近日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育》(以下簡稱《大書》),就是對鸚哥嶺10年科研考察的最完整總結。
10年三波科考浪潮
“當初這是個令人欣喜的發現。”說起鸚哥嶺上原始熱帶雨林的發現,省林業廳總工程師周亞東就打開了話匣子。
在1997—1998年的全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首次聽說鸚哥嶺有原始林,但未能進去考察。直到2002年11月,我省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隊才專門派調查分隊進入鸚哥嶺的道白嶺、道銀村等區域,首次確定了成片原始林的存在,鸚哥嶺第一波科考浪潮隨即展開。
2003年3月,原省林業局和香港嘉道理聯合多家權威科研院所和海南日報等新聞媒體的數十人,共同對鸚哥嶺進行了深入的資源調查。這次調查第一次科學地記錄到了原始熱帶雨林,初步把握了其原始林對我省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并初步認識了鸚哥嶺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隨即,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發表了《海南發現罕見原始森林》的內參。
2005年3月—12月,為申報建立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二波科考浪潮展開。原省林業局和嘉道理再次聯合多家科研院所的專家60多人先后3次深入鸚哥嶺,歷時6個多月,獲得了豐富的考察數據、資料。
2006年7月,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正式成立,隨后27名大學生陸續來到這個保護區。他們以極大的興趣和毅力推動了第三波科研考察浪潮。成果主要體現在深入研究前兩次科考成果,同時在發現新物種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根據統計,參與鸚哥嶺調查的主要人員有近百人之多。
眾多專家著權威書籍
“出版‘鸚哥嶺大書’是我們一直的夢想。”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站長李之龍說。
記者了解到,這本“鸚哥嶺大書”對鸚哥嶺科研成果進行了全景式展示,“光是參與著作的主要人員就有35人之多。”《大書》主編、華南師大教授江海聲對于這本自己的“得意之作”顯然十分看重。參與寫作這本大書的科學家陣容龐大,包括境內外、動植物、高校院所和NGO等各個領域的專家。
科學家們研究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從鸚哥嶺的地質、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到各種植物、植被及森林資源,從脊椎動物到各種昆蟲,甚至包括鸚哥嶺保護區的管理戰略和規劃。
從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數十年的中科院院士蔣有緒先生曾評價說:“《大書》在熱帶林動植物編目、區系分析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動態等方面開展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階段性成果。”
原始林面積比例64.2%
根據《大書》,鸚哥嶺保護區至今保存了華南地區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森林,其中基本未受人為干擾的原始森林面積占保護區總面積的64.2%。
這意味著“鸚哥嶺物種多樣,資源豐富。無論從物種、生態系統和景觀的多樣性來看,還是從不同層次多樣性的保護價值來看,都有很強的特有性、代表性和典型性”,蔣有緒如是說。
“鸚哥嶺在植物區系地理上處于典型的過渡和交匯帶位置,在動物分布方面也體現了熱帶—亞熱帶的過渡性質。”李之龍說,與海南其他保護區相比較,鸚哥嶺的動物生態單元最為完整復雜。
“鸚哥嶺記錄的脊椎動物特有物種占海南已知特有物種的81.4%,這些特有種占鸚哥嶺已知物種的比例達到8.12%,其特有性是我省其他保護區不能比擬的。”江海聲介紹說,鸚哥嶺至今已記錄鄉土野生維管束植物2017種。
自2005年以來,科學家先后在鸚哥嶺發現并發表動植物新屬2屬、新種20種;中國新記錄種24種、海南新記錄種190種;此外,還記錄到中國特有植物464種,海南特有植物178種,海南特有動物62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