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模式到形象識別,鸚哥嶺建設保護區的做法正走向全省乃至全國———
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鸚哥嶺在社區與保護區協調發展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今天上午,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蘭雪蓮在電話里告訴記者,重慶市近期舉辦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生態環境教育發展國際研討會,專門邀請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社區宣教科科長王云鵬,向國內外專家介紹經驗并參與制定縉云山的《自然教育項目計劃書》,“鸚哥嶺是這次國內唯一受邀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負責主管全省林業保護區工作的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局長方林介紹說,隨著鸚哥嶺青年團隊的名氣越來越大,除了邀請他們去做事跡報告的單位越來越多,各地林業系統邀請他們去做工作經驗推廣的也越來越多。鸚哥嶺在護林社區建設、護林員管理、保護區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經驗,正在全省各保護區、林場和市縣林業系統逐步得到推廣,甚至有些省外保護區也開始學習借鑒鸚哥嶺的好做法。
管理模式全省推廣
“我們就是借鑒鸚哥嶺的做法,推出了我們自己的統一職業服裝。”五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韓志勇說,2009年在看到鸚哥嶺推出了帶有自己LOGO的統一制服后,他們也參照鸚哥嶺服裝的款式、顏色和LOGO,設計了自己的統一服裝,“有了統一服裝,護林員上山巡護時的精神面貌也好了很多。”
方林說,過去我省林業系統各單位都沒有自己的統一服裝,發給護林員巡山護林的服裝都是買來的迷彩服。由于購買的服裝時間不同、來自不同的廠家,大家身上穿的服裝都不相同,有時幾個人一起上山巡護,每個人穿的衣服都不一樣,“像萬國旗”。
“我們那時候都叫自己是‘雜牌軍’,因為穿的衣服和上山盜獵的人一模一樣,分不出來。”鸚哥嶺保護區萬沖片區友誼第一組的護林員趙泳軍笑著說。
2008年,鸚哥嶺保護區首次推出了自己的統一服裝,并設計了特有的“三重山”LOGO,成為海南保護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引來了其他保護區的高度關注。
“這其實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TMC模式的一部分。”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站長李之龍說,生態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他們根據保護區的實際情況,總結提煉出了“團隊+機制+社區”為核心的資源管理模式,簡稱“TMC”模式,主要是指年輕有活力的團隊和專業的工作人員,通過不斷完善的管理模式來進行人員管理,在維護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周邊社區改善了生活條件、增加了經濟收入。
經過幾年摸索,TMC模式在鸚哥嶺的實踐效果越來越好,得到了省林業廳的高度認可。2011年8月,省林業廳專門在鸚哥嶺召開全省林業自然保護區工作現場會,向全省林業系統推廣普及這種先進模式。
完善省級公益林考核辦法
“我們剛來時,護林員管護公益林的年終考核都是按省里的老辦法來進行的,但經過第一次考核后,我們發現很多東西與實際對不上。”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副站長劉磊說,原有的績效考核是考察護林員管護的林區一年里發生的森林案件、林地受損、森林火災等情況,“基本都是比較死板地按照客觀業績來考核的,沒考慮不同林區的復雜性和個人的主觀性。”
他舉例說,保護區核心區常常比較偏遠,覬覦林區豐富資源的人要去“犯事”比較費力,因此管護核心區的護林員即使幾個月不去都不會有什么事情;而靠近村邊的林子卻會因為“近水樓臺”而常遭到破壞,即使天天去巡護也可能發生林業案件。“有些守護村邊林的護林員雖然工作態度很積極,但卻難逃被處罰的厄運。老辦法對他們很不公平。”
針對這種情況,鸚哥嶺引入了“主觀分”,就是不僅要考慮客觀業績,還要綜合考核護林員的工作態度、不同片區的工作條件等。主觀分占的分值為40%,由直接上司、小組長、其他護林員以及社區百姓共同來打分。“這樣比起原有的考核辦法來,更人性化、更科學。”劉磊說。
“我們的公益林考核標準是參照全國的標準來制定的,但鸚哥嶺結合自己的實際,在此基礎上摸索、完善出了一種更適合海南實際情況的考核辦法。”省林業廳原生態辦負責人曾少山至今記得,2009年的全省公益林績效考核工作會議上,專門請時任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周亞東介紹了自己的做法。他們的做法被生態辦向全省各個公益林管護單位進行了大力推廣。
禁漁區向鸚哥嶺周邊輻射
“魚不僅變大了,數量增加了,而且種類也更多了。”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洪小江的聲音里,充滿了興奮。去年7月,他們效仿鸚哥嶺,也選擇霸王嶺山腳下的一段河流,搞起了禁漁區,效果很好。
自去年3月由香港嘉道理和鸚哥嶺保護區聯辦的海南鸚哥嶺禁漁區推廣研討會結束后,多個保護區都像霸王嶺一樣,開始嘗試在自己的保護區周邊建禁漁區。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項目負責人陳輩樂博士介紹說,鸚哥嶺的第一個禁漁區是在2008年初建起來的,當時在鸚哥嶺保護區工作人員的長期引導下,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村村民自發設立了第一個禁漁區,數年后獲得成功。借鑒道銀禁漁區的經驗,如今在鸚哥嶺周邊4個市縣已自發建立10多個禁漁區。
2012年4月7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選擇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的長篇報道后,鸚哥嶺青年團隊聲名鵲起,他們創新推出的一項項保護區管理、社區發展、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做法,也更加受到重視。
如今,鸚哥嶺走向全省的經驗做法還有很多,例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護林員小組系統化巡護制度、護林員分級管理制度、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監測方法、界樁埋設方法、譜寫保護區區歌等,以及在其他地方先推行但是在鸚哥嶺得到完善的社區共管模式、工作人員培訓制度、與NGO合作方法等,如今都不同程度地逐步在全省林業系統得到學習借鑒。
更令人欣喜的是,鸚哥嶺的先進經驗已經開始得到全國乃至國際上的關注,除了他們的長期合作伙伴香港嘉道理曾經多次召開鸚哥嶺禁漁區、紅外相機監測法等研討會推廣其經驗外,其他地方和機構也開始關注鸚哥嶺。今年5月23日,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中國項目在霸王嶺召開“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研討會”時,專門請鸚哥嶺的代表作了周邊社區開展可持續替代生計的經驗交流。
2012年10月,國家林業局發出通知,要求全國林業系統學習鸚哥嶺青年團隊,強化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通過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來提升保護區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處理好保護區發展與社區共建的關系,依靠當地政府完善社區共建共管機制,緩解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不斷拓寬保護區生存發展空間;采取有效措施,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教活動,提高社會各界對自然保護事業的認同度。(本報鸚哥嶺6月10日電)
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
——五論學習鸚哥嶺青年團隊精神
鸚哥嶺青年團隊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非凡的奉獻精神,扎根基層,艱苦創業,用知識保護森林,用奉獻回饋社會,在鸚哥嶺上燃燒壯麗的青春,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這種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行為,為當代青年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奉獻,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樂于奉獻,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看他取得什么。鸚哥嶺青年團隊之所以廣受贊頌,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具有樂于奉獻的精神。他們在艱苦的深山老林里勤奮工作、科研,他們對清貧的生活安之若素,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他們甘于為生態保護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這樣的行為,不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嗎?我們的社會,不正是因為有一大批這樣默默奉獻著的有志青年,才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嗎?
志存高遠,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是中華兒女的優良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的有志青年前赴后繼,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徑,向國家、向社會、向人民奉獻出自己的青春、熱血、汗水和智慧。進入新世紀,新的時代對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代有志青年要繼承歷史的優良傳統,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扛起自己的歷史擔當,將奉獻精神融入社會的發展需要當中,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以奉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鸚哥嶺青年團隊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立足平凡,勤懇工作,不求享受,堅守理想,是他們奉獻精神的核心特征。像他們一樣,用自己的努力工作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應該成為每一位有志青年的不懈追求。青年是祖國建設的生力軍,改變祖國貧困地區面貌,迫切需要青年人去貢獻聰明才智。廣大青年應該行動起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去。
不要問社會能為你做什么,先問你能為社會做什么。向鸚哥嶺青年團隊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把個人抱負融入到國家和社會的整體進步中,融入到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進程中,找準方向,腳踏實地,不計個人得失,創造精彩人生,為實現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貢獻智慧與力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