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在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兩張發黃的勞工契約,在經歷了將近150年的滄桑歲月后,契約的字跡依然清秀完整。專家稱這兩張契約對海南地方文物研究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同時對海南開埠后商貿往來研究具有極高的考證價值。
每天工作不超12個小時
據介紹,這兩張契約都是個人契約,內容大致相同,是海南勞工在古巴勞務的相關規定。記者看到,該契約詳細規定了工作時間、福利待遇以及休息休假,其中包括每天工作不能超過12個小時、飲食以及發放新衣服等內容。記者就海南男性這一張契約,為市民進行解讀。
1、工作時間:有8個小時休息時間
2、福利待遇:發工資包飲食,還發衣服
同時,契約還規定,除工作日內吃飯和休息時間外,按照工作性質,雇主不得讓勞工在節假日里做除節假日內須開展的工作以外工作,總而言之,就是節假日不工作。
3、休息休假:節假日不工作
當勞工患病時,雇主還應向勞工提供疾病持續期間所需要的醫生和藥品救助,如果勞工患病一周以上,雇主可以不支付工資。若疾病產生的原因與雇主的意愿有關,患者可在患病和健康恢復期間獲得工資,如同未患病時一樣。
近150年勞工 契約入藏市博
據介紹,這兩張契約是一名海南男性(具體市縣不詳)和一名瓊山男性分別同古巴簽訂的勞務契約。因為當時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契約的文字為西班牙文,市博物館專門聘請翻譯家對契約進行了翻譯。
記者看到,經過歲月洗禮,這兩張契約的紙張已經泛黃。從翻譯的文字來看,這兩張契約分別簽署于1869年11月30日和1869年11月5日,都是“再次簽約”。契約為一式四份,其中契約雙方各一份,當地市政府和省政府辦公室各一份。據推測,此次入藏的契約很有可能是西班牙官方保留下來的原件。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19世紀中葉,大量契約華工遠渡重洋,開拓了中古關系。這些勞工有的被送到了古巴的造紙廠,有的被送到了莊園、咖啡園、煙葉園、牧場、甘蔗園和城鎮、農村務工。為了滿足勞動力的需求,建立長遠規模的招募華工制度,西班牙派官員來華,謀求與中國訂立通商條約。經過談判,雙方簽署了中西《和好貿易條約》,允許華人自愿前往西班牙所屬各殖民地謀生。
首次出現,歷史的佐證
“契約的內容規范、詳細,不像是強迫性的勞務輸出,同時提出了吃住、工資、工作時間等規定,加班以后還有加班費。”張健平如此介紹這兩張百年契約。據透露,這兩張契約是市博物館今年年初從海南一藏家手中征集到的,而這位藏家是費時多年從歐洲苦尋得來。
張健平告訴記者,對于海南勞工的輸出,在許多人印象里是在南洋一帶。而這兩張契約的出現,說明在150年前海南勞工已經到了古巴、到了西半球,“這個足以佐證,開埠后的海南,是一個商業地區,對外交流頻繁”。
張健平告訴記者,近些年市博物館一直想策劃舉辦反映關于海口記憶的主題展覽,多年來通過各種渠道在世界各地廣泛征集和海南海口有關的歷史文物,“這兩張契約十分珍貴,在我省首次出現,尤其是像這樣的紙本文物,保存如此完好的在全國也很少見”。據悉,兩張契約未來將適時向市民展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