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方式要向消費驅動型轉變
2010- 2011年這兩年我國的投資率上升到49%,最終消費率下降到48%,這種狀況全世界獨一無二。必須增加消費,調整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系。
鄭新立說,轉變發展方式第一個任務,就是要通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實現經濟發展由投資出口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過去30年我國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來實現的。我國投資的增長率高于經濟增長率一倍以上,但是許多的物質消耗都處于世界第一位。
產能過剩是當前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使發達國家市場疲軟,削弱了對中國商品的進口能力,更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產能過剩的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增加消費,調整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系。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國居民消費率曾經達到52%,2010-2011年這兩年我國的投資率上升到49%,最終消費率下降到48%,投資率高于最終消費率一個百分點,這種狀況全世界獨一無二。美國的最終消費率最高時超過90%,居民消費最高超過70%。
此外,產能過剩的問題還要從認識的根源上來解決。這個根源就是,我國過去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其突出的特點就是短缺,需求膨脹,供給不足,所以我國現在對產能過剩矛盾的根源缺乏深刻的認識。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本質就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與人民共享,但是實際中老百姓收入的增長跟不上生產擴張的速度,消費能力趕不上生產擴張的速度。這樣就出現了嚴重的全面的產能過剩。前30年的經驗教訓就是急于求成,用高投資率實現高增長,結果欲速則不達。只有認識到這個根源問題,才能痛下決心對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做一個大幅度的調整。
現在在我國,在分配方面大部分是由企業來決定職工的工資。那么企業在分配中當然愿意多留點利潤,壓低工資,這樣就造成總體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低于G D P的增長速度。所以十八大提出了兩個同步: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要與經濟增長速度同步,居民職工的增長速度要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步。去年實現了收入增長高于G D P的增長這樣一個好現象,但是這種緩慢的小幅度的調整,不足以解決積累多年的矛盾,必須要有大幅度的調整。簡單地說就是讓老百姓的工資增長快一點,口袋的錢多一點,特別是中低收入者口袋錢多一點,讓更多的人買房子,買車,出去旅游,搞文化消費,讓自己的子女接受好的教育。
提升消費還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鄭新立說,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是我國國民經濟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國務院就發布了鼓勵第三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召開了全國加快第三產業的會議。20多年過去了,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局面仍未改變。現在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 D P的比例是43-45%。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只有34%。而全世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平均水平是62%,發展中國家是50%。也就是說我國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還要低16%。
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長期滯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稅制不合理。第三產業實行營業稅,工業實行增值稅。營業稅的稅負比增值稅的稅負平均重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一個原因是受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過去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把工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算作是物質生產部門。國民經濟統計里面只統計這五大物質部門的生產,稱為工業總產值或者社會總產值。第三產業不統計,因為傳統認為第三產業不創造利潤,不創造價值。這個理論一直影響到現在,所以有一些地方政府一說發展經濟就是發展工業項目,對第三產業長期重視程度不夠。第三產業用水、用地、用電的價格都要比工業貴得多。大量第三產業是小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戶,原來把月營業額5000元作為對小型、微型企業稅負的起征點,前兩年在各方的呼吁下政策改變了,把起征點提高到20000元。這看起來提高的幅度很大,但是實際上按照銷售利率10%來算,一個月銷售20000元的純收入才有2000元,在這個標準開始收稅,比居民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3500元還低1500元,就導致民眾創業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一個國家要有發展前途,關鍵看是否重視群眾性創業,鼓勵創業,為小企業的發展、微型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所以我國去年已經在十個城市進行第三產業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主要在交通運輸業、物流、科研等行業鋪開,效果非常明顯。如果這個改革能夠盡快在全國推開,在第三產業的各個領域推開,第三產業一定會出現一個爆發式的增長。
如果通過第三產業的稅制改革,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就會由現在的34%提高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50%,可以創1100萬個就業崗位,這樣消費自然也就增加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