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球員的精神層面,多半是在掩蓋他們技術層面的蒼白無力。腳下出不了活,于是只能靠“精神”去彌補,表現在場上,就是什么樣的危險動作都敢做。
中國足球盛產“拼命三郎”,范志毅、李瑋鋒、周挺等可謂典型代表。事實上,上網搜索可以發現,職業化以來,被媒體公開冠以“拼命三郎”稱號的球員不下百人,連楊晨、吳承瑛這般看似溫文爾雅的帥哥,亦在此之列。
什么是“拼命三郎”?往好里說,是勇猛頑強,敢拼敢搶,有一股子中國人津津樂道的輕傷不下火線的精神;往壞里說,則是野蠻粗暴,不計后果,大有將對手弄傷弄殘甚至弄死的勁頭……一言以蔽之,“拼命三郎”強調的是一種精神,而精神是形而上的,虛無縹緲,分寸極難把握,難免會過猶不及。
突出球員的精神層面,多半是在掩蓋他們技術層面的蒼白無力。腳下出不了活,于是只能靠“精神”去彌補,表現在場上,就是什么樣的危險動作都敢做,自己傷胳膊斷腿在所不惜,對對手更是毫不留情。這些年來,被踢傷的,被踢廢的,數不勝數。中國的足球聯賽精彩肯定談不上,但火爆是公認的,可惜火爆不過是危險以及質量低下的代名詞。
按理來說,有關人等應該加強對球員的教育與引導,避免中國足球向“傻大粗”方向發展??汕∏∠喾矗瑹o論是足協領導還是教練,每有比賽,必要強調所謂的意志、精神,放任乃至鼓勵球員野蠻作業。這是因為,催生“拼命三郎”,往往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例如哪怕是以故意傷人的方式放倒對方一個主力球員,就有可能扭轉乾坤。
如此說來,中國足壇“拼命三郎”層出不窮,既與技術含量不足有關,更與急功盡利的氛圍有關。周挺說,他從小就被教練灌輸要“勇猛頑強”,讓對手“感到害怕”。在這樣成年累月的灌輸下,92張黃牌在身,加冕“職業聯賽黃牌第一人”,周挺根本沒有任何悔意,反倒不無自豪地強調“每場比賽都全力以赴,問心無愧”。
而在球員野蠻作業成風的情形下,裁判以及足協處理當事球員往往顯得底氣不足,明明應該給紅牌的,給黃牌;應該給黃牌的,口頭警告了事……為了處罰周挺,中國足協竟還像模像樣開了一場聽證會。不是說這個聽證會不該開,問題是聽證會何嘗成為過制度,以往多少罰單,足協還不是說開就開。
已然形成惡性循環,“拼命三郎”今后仍將前仆后繼地在中國足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