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3年,中國的糧食安全再次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提供的最新數據,2012年我國進口谷物類農產品達到了1398萬噸,相比2011年同期的545萬噸飆升156%,小麥、大米和玉米這三種主要糧食的進口突破1000萬噸大關。
這些數字引起了輿論的警覺。一時間,媒體紛紛疾呼“警惕糧食進口量大增”、“中國糧食自給堪憂”等等。不過,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看來,大可不必如此緊張。他指出,我國去年糧食進口大增,其實是政府主動為之,主要是利用國際糧價較低而增加儲備。
事實上,在我國糧食產量連年遞增的背景下,中國糧食總體供應充足,糧價近年來也保持穩定。卓創農業分析師孫光梅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我國農業生產日漸成熟,短時期內糧食產量不大可能出現下降。
進口飆升背后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1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58957萬噸,比2011年增產1836萬噸,增長3.2%,實現了糧食產量連續9年增長。
在此背景下,對于糧食的進口量大增,李國祥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結構上的“緊平衡”問題,部分品種供求緊張;二是某些品種國際價格低,國家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收儲,調節糧價。
李國祥分析,玉米是近年來需求增長最快的品種,新增需求主要來自于飼料。如今,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肉禽蛋奶消費量增多,根據肉類與糧食的轉化比例,每生產一斤肉禽蛋奶,就需要幾斤甚至十幾斤的糧食,由此造成了飼料供應緊張,進而導致玉米需求增加。
但總體來講,玉米的缺口并不大。孫光梅表示,玉米的進口量并沒有突破進口關稅配額的限制,其進口配額是720萬噸,而實際進口量則為500萬噸左右。
玉米進口是由于需求缺口,大米進口則是因為價格差。據孫光梅介紹,去年1-10月,越南米到港均價為3162元/噸,而國內廣州晚秈米均價則為6元/噸,國內米比越南米每噸高出924元。因為國際糧價較低,國家正好利用這一機會進行收儲,平抑國內價格。
李國祥也表示,大米和小麥一樣,事實上已經過剩,有一段時間國內甚至都沒有啟動收購。之所以還要進口,其實是政府的一種主動行為,目的是增加儲備量,穩定物價總水平。
這涉及到一個糧食自給率的問題。李國祥分析,自給率并不是越高越好,一味地追求產能,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資源耗竭等一系列問題,如果利用國際糧價較低時積極進口,對中國將是有利無害。因為中國有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由于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正在不斷貶值,與其讓如此巨額的外儲躺著睡大覺,不如用來進口糧食。
糧價繼續保持穩定
據了解,中國去年的谷物進口量,約相當于全球2.8億噸谷物貿易量的5%,與韓國每年谷物進口量相當,還相當于日本谷物進口量的60%。
也正因為如此,世界上一些大型貿易公司都在努力從中國的糧食進口中分一杯羹。世界最大的糧食貿易商之一路易達孚將中國玉米進口的猛增描述為“改變格局的舉動”。而日本貿易商社丸紅則以5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私人谷物貿易商Gavilon及其債務,旨在為中國供應玉米。
但是,實際情況并不如國際糧商想象得那么美好。
玉米是結構性需求最大的,但價格并沒有出現暴漲。根據吉林省雙遼市鴻旺農牧業有限公司經理王洪博反映,當地的玉米收購價格與銷售價格甚至已經出現倒掛。在當地,國家對玉米的掛牌收購價格是1.06元/斤,他們從農民手里收購玉米每斤要高七八分錢,達到1.12-1.13元/斤,而下游買家給出的價格則為1.2-1.3元/斤。
為何實際情況不像國際糧商預計的那么樂觀,主要原因還是國家宏觀調控。李國祥說,在糧食方面,國家儲備充足,對市場的調節能力非常強。
另一方面,糧食產量的逐年遞增也為糧價穩定上了“雙保險”。雖然有媒體質疑,隨著中國耕地資源的流失,中國的糧食生產正在逼近“拐點”。但是在孫光梅看來,由于現在種植條件、農藥、化肥技術等都比以前成熟得多,對抗干旱、災害天氣也有了更多的經驗,政策方面還能保證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所以產量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最多是增長放緩。
李國祥表示,未來,國家對糧價調控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穩定上漲,每一年都會上升,但幅度不會太大。一位大米經銷商也告訴記者,過去幾年的大米價格基本穩定,每年會上漲0.1元/斤-0.2元/斤,11月青黃不接的時候可能漲一點,但12月新米下來后價格就會回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