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問題基本上都是在美、以、巴這個核心結構內處理。華盛頓需要反思的問題不少,可以作為的空間也很大。
持續一周有余、造成上百人死亡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迎來停火協議的生效。但停火不等于和解,更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巴以間暴力沖突循環往復的陰影,讓人們為停火感到一絲寬慰的同時,無法將懸著的心徹底放下。現實依舊無奈,前景不容樂觀。血的代價堆積新的仇恨,醞釀更大規模的沖突。
哈馬斯同外部的聯系、以色列大選等因素構成此次沖突的導火索,但根本原因還是巴以和談長期停滯不前。圍繞著邊界、安全、難民回歸、水資源分配、耶路撒冷最終地位等問題,巴以立場嚴重對立。雖說嚴肅的政治家大都不愿公開將巴以和平進程稱為棄之不理的“死結”,但也少有人表現出實實在在推進巴以和談的政治勇氣。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巴以雙方勢必將關注點集中在現實安全問題上,所依靠的手段也只能是脆弱的平衡。因為長遠政治目標的缺失,稍有風吹草動,對立雙方之間便會爆發新一輪武裝沖突,經過一番短兵相接的較量,部分實現各自的政治目標后,局勢旋即轉入僵持狀態。
西亞北非動蕩造就中東地區新的政治生態,只是在表面上讓巴以問題淡出“風暴眼”,實則問題的尖銳性絲毫沒有減弱,在中東大格局中仍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能。指望巴以雙方以自身的力量恢復和談、減緩對中東局勢的沖擊不大現實,外部推動作用至關重要。對巴以問題來龍去脈以及美以特殊關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國的影響力是不可替代的。
作為有實力影響巴以問題走向的外部力量,美國已經相當一段時間沒有什么作為了。“9·11”事件后,美國極力借助中東地區盟友力量打擊恐怖勢力。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巴以問題在美國中東政策中的分量趨于弱化。隨著“重返亞太”戰略出臺,華盛頓一些人士主張進一步減少在中東地區的投入。
巴以新一輪沖突再次表明,沒有外部力量發揮作用,巴以沖突的“周期性”難有實質性改變。美國要想扮演好調停者角色,首先需要保持必要的投入,穩健而非焦躁地處理問題。其次,美國必須秉持公允立場,改變長期以來在巴以之間拉偏架的形象。席卷中東地區的反美浪潮表明,美國公信力在大大下降。
美國著名戰略家布熱津斯基曾坦言,美國是唯一可以將巴以和平進程朝前推進的那一方。換一種說法,巴以問題基本上都是在美、以、巴這個核心結構內處理。在這個結構內,巴以是沖突的主角,美國則是解決問題的主導。三者關系失衡是常態,也是局勢不斷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不是巴以沖突的旁觀者,需要反思的問題不少,可以作為的空間也很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