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砂 挖機掘井,搬運金砂。
洗砂 由當地工人完成,主要將砂石分離。
??? 2010年開始,大量中國采金人涌入加納,他們帶來了資金、設備、工人。加納采金成就無數“一夜暴富”的財富神話,兩三年時間,很多采金人的資產達到上千萬元。在廣西上林采金人眼里,加納采金甚至拯救了國家級貧困縣上林縣的經濟。不過,光鮮的財富光環和誘惑背后是風險和危機。除了大規模執法行動帶來的血本無歸,在日常采金活動中,非洲的瘧疾及暴力搶劫等意外因素,已奪走了上百名采金人的生命。
在加納的中國采金人之間,流傳著“靠著澳芬河,不愁吃不愁穿”的段子,說的就是位于庫瑪西境內的澳芬河沿線藏金量大。
2010年6月,身無分文的廣西上林人李增全,在朋友借款15萬入股的幫助下,從采金不順的越南轉戰到加納。進駐澳芬河上游后,由上游至下游,沿岸搭起采金工棚。
在他之前,廣西上林人覃朝武2009年來到加納,在國內做摩托車銷售代理的他,形容自己是“踩完油門”到加納,“18萬積蓄全投了進去,失敗的話,就不打算回國了”。
覃朝武的采金工地位于加納西部省Samreboe礦區,Tano River河畔,是加納大礦服務公司“AKONTA MINING”地塊的代號,被稱為“1號工地”。從加納首都阿克拉出發,至少10個小時車程。
在加納,中國的采金群體以砂金開采為主,因為洗砂環節離不開水,在加納的澳芬河、Tano River等河流沿岸,包括中國人在內的采金群體密集。
“2010年,中國采金人第一次開始大批量涌入加納。”成立于2011年的加納·中國礦業協會秘書長蘇震宇介紹,大多采金人都是七八人合伙投資一條生產線,資金或借或湊,有的甚至借高利貸。
在蘇震宇看來,中國采金人的進入,“革命性地改變了加納小(金)礦開采的水平和技術”。
“非上林人不組機”
“中國人進入后,原始的手工作坊得以改進,破碎最艱難的過程,被機械代替。”
覃朝武的“1號工地”與大多中國采金人一樣,使用“上林砂泵”采金。
上林砂泵由中國采金人歷經十年摸索改進而來,它由砂泵、水泵、挖機、榴槽等幾大組件構成,傳統的人工淘金被半機械化取代。
蘇震宇說,上世紀90年代,湖南人將打砂機輸入加納。
此前,當地人采金方式比較原始:先掘一個十米左右的洞,洞底放炮,青壯年將炸出來的石頭拉回村,老人和婦女用錘子把石頭敲成花生米大小的碎石,青壯年再用類似石磨大小的工具將碎石舂成粉末,最后由婦女拿到河里去沖洗。
“中國人進入后,原始的手工作坊得以改進,破碎最艱難的過程,被機械代替。”蘇震宇解釋。
2006年,上林砂泵技藝傳入加納后,徹底改變了加納砂金小礦開采的格局。在中國采金人圈子里流傳著“非上林人不組機”的說法,意思是上林砂泵的技術只有上林人才懂,技術不外傳。
采金工藝的流程并不復雜。上午7點30分出工,挖機取料,當地工人洗砂,一直干到下午4點30分,中國工人清榴收金。
金砂抬回工棚后,還要經過淘金、曬金、篩金等一系列工序,最后金黃如砂細的金子將放上計量器稱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