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消失的村落人人有責
    消失的村落人人有責
    來源: 百度新聞 作者: 時間:2012-10-22 14:45

      □社情觀察

      王傳濤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10月20日在天津表示,中國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數字說,過去十年,中國總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比較妥當的說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則無人知曉。馮驥才說,“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保護中國傳統村落已經迫在眉睫”(10月21日中國新聞網)。

      這是個特別令人傷感的消息。坊間有云,“上推三代,我們都是農村人”,我們的根都扎根于農村,都扎根于那片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村落和土壤。看這樣的新聞,猶如當年看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最后的武士》一樣,無論如何都難掩我們內心深處對于某一種歷史文化載體消逝的傷感。突然之間,我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是那么的多愁善感。

      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一直在寫農村里的故事。確切地說,是一直在寫山東高密某東北鄉的某個農村的故事,他的文學也被稱為“尋根文學”。可是,假如那些令人神往的自然村落都消失之后,我們又該去哪里尋找我們的“根”呢?

      這個時候,我們會把憤怒的矛頭指向“強拆”,指向為某個工程和招商引資而被逼的“搬遷”,指向權力和政府的造城運動、造湖運動,造高爾夫球場運動、造別墅群運動、造旅游區運動……甚至,我們會反對城鎮化。面對去年年底剛剛達到51%的城鎮化比例,之前的欣喜會蕩然無存。更多的,將會是對農村文化、農村文明的悲憫。

      可是,只要社會在發展,“文明的沖突”便不會中斷。城鎮文明和農村文明、工業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的沖突就不會因為人類的多愁善感而變得緩和。這個時候,我們再反問一下自己,難道城鎮化速度加快,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嗎?我們選擇讀書、考研,不過是為了讓自己在所謂的城市里面站住腳,然后給老家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在逢年過節一家團圓之時一種“榮歸故里”、“衣錦還鄉”的光榮感。這種特別俗的理念,難道有什么過錯嗎?

      不要回避,我們每個人都是村落消失的肇事者。是我們每個人都選擇逃離了農村,背離了農業文明,背離了那片我們現在覺得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那份安靜。可是,如果我們不離開農村,我們可能連當天的報紙也看不到,可能連網線也接不到,可能連熱水澡也洗不上,買一些東西可能要花幾個小時來進城……在農村生活,有安靜、有祥和、有城市中沒有的嘈雜和喧嘩,可也有一些生活上的不方便以及我們骨子里不喜歡的東西。由此來看,村落的消失,并非只是因為權力的強拆,在城鎮化趨勢不可逆轉的情況下,我們都是村落消失的肇事者。是我們背叛了我們現在才希望過和懷念的農村生活。

      城鎮化了,我們渴望郊區游,渴望農家樂;可是,農村的人仍然希望看一看大城市中的地標建筑。生活就是這樣,這山看著那山高。我們每個人都游走城市和農村之間,既包括在現實中,也包括在精神上。就如同《手機》中嚴守一一樣,一直想回到奶奶的身邊。我們內心里都希望有一片農村的家園,可是,我們卻更愿意生活在城市之中去觀望那片農村土地

      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載體以及歷史發展的遺產,自然村落當然需要保護。我們需要反對“強拆”,需要反對權力和政府的造城、造湖、造高爾夫球場、造別墅運動,但是,不要忘記,我們每個人都曾經被“雜病纏身”的大城市所迷惑過,我們都是“消失的村落”的責任者。

    (編輯:鄭克姍)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