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15年,鄭州市曾推行過5次早餐工程,但均以失敗告終。日前,鄭州又啟動了第6次早餐工程。當地網站對第6次早餐工程所做的網絡調查顯示,大多數被調查者對這次早餐工程前景并不看好。
政府部門重視市民吃早餐難的問題,進而推出早餐工程,其出發點當然是好的。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早餐工程卻難逃“閃亮登臺,黯然收場”的困局。一邊是市民對放心早餐的無比企盼,一邊卻是多次早餐工程的慘淡收場,政府補貼的早餐企業始終斗不過路邊的小攤小販,這看上去的確很奇怪很矛盾。
然而,筆者以為,這并不能說明市民的早餐消費選擇缺乏理性。人們選擇早餐的標準,首先當然是安全,其次是價廉,然后是方便。一來,早餐工程既無法證明小攤小販一定賣的不干凈,更無法保證扶持的早餐企業一定就衛生;二來,“高起點、高標準、規范化、現代化”的要求必然大幅提高早餐企業的成本,最后難保不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最后,與大而全的早餐企業不同,小攤小販直接走入每一個需求的現場,更為便捷。更為關鍵的是,早餐問題本身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行為,想依靠幾家大型早餐企業來包辦全體市民的早餐,除非將賣早餐的小攤小販全部趕走,否則根本不可能實現。
鄭州市過去五次推行早餐工程皆以失敗告終,其實就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這說明,如果早餐企業不能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僅僅依靠政府扶持,必然經受不住市場的洗禮。因此,在早餐問題上,政府部門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了吸引更多正規企業加入到早餐行業,政府部門可以出臺稅收減免等鼓勵性政策,對于優質的早餐企業,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卻不能通過招標來代替市場的自由選擇。
既然已經有過五次失敗的早餐工程,第六次思路是否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