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多品牌老酸奶及果凍被疑使用工業明膠后,工業明膠再惹事端。4月15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節目《膠囊里的秘密》,曝光有工業明膠制成的膠囊流入了修正藥業、蜀中制藥、海外藥業等九大藥企,樣品被檢出鉻含量嚴重超標,最高含量超標90余倍。?
膠囊里裝的藥是治病的,而膠囊卻是可以致病的,這樣的“秘密”,對廣大消費者來說,堪稱驚天絕聞,讓人瞠目結舌,憤怒無比。而對于原料供應企業和長春海外制藥、修正藥業等多家知名制藥公司來說,使用工業明膠生產藥品膠囊已非新聞,早就成了“公開的秘密”,你知,我知,就是消費者不知。而最后點破這是一件“皇帝新衣”的,不是眾多的監管部門,而是我們的媒體和記者。
近年來,幾乎每一起質量安全事件都是媒體扮演“先行者”,通過曝光引發社會關注。而我們的監管部門卻總是習慣性地跟在媒體后面“緊急叫停”或“地毯式排查”。這次也不例外,藥用膠囊鉻超標事件一曝光,有關部門的反應真是神速,浙江、四川等省稱已經做出專項調查,新昌縣公安機關已對4名企業負責人實行控制,廣東省稱正在向廣東省醫藥采購服務中心了解相關事項……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但我更想說的是,如果平時監管的弦拉得緊緊的,根本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秘密”來荼毒消費者。據報道,在此次涉事的9家公司中,四川蜀中制藥的諾氟沙星和阿莫西林膠囊都是基本藥物。按照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國家藥監局對基本藥物品種實行全部檢測。可是這兩個品種競然在監管者的眼皮底下“漏網”了,堂而皇之地進入了百姓的腸胃,想想真是叫人害怕!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這是職業道德古訓,亦應成為所有藥品企業和監管者的座右銘。明知鉻屬于有毒有害微量元素,容易進入人體細胞,對肝、腎等內臟器官和DNA造成損傷,在人體內蓄積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誘發基因突變,企業卻為降低成本、搶占市場競相添加,監管者卻渾然不知或裝聾作啞或助紂為虐,讓治病的藥物成為致命的“殺手”,是可忍熟不可忍,必須有人擔責領刑。
如同過往的“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饅頭”等食品安全事故一樣,藥用膠囊鉻超標事件曝光后,必有一批“道德嚴重滑坡”、沒有良心的企業“死”在消費者的唾沫之中,必有一些相關責任人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但我更期待,對那些監管失職、失察的職能部門和相關官員,也要有人領受瀆職、懶政之罪。如此,“道德的血液”才不會產生病變,監管才不會出現真空,消費者緊繃的神經也才會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