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3月14日消息(記者李銀 見習記者史雅潔)有關“金融消費安全”征集線索的報道,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針對讀者反映強烈的存單變保單一事,記者近期走訪了海口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個別銀行理財產品變保單的“誤導”宣傳仍然存在,以高收益誘餌作為銷售誤導仍大行其道。
?
市民:保險推銷員銀行內賣保險
市民張先生13日報料稱:他在銀行辦理業務時被保險推銷員推銷保險產品,他認為這些人在銀行進行保險推銷會妨礙市民正常辦理業務,而且也不符合相關規定。張先生說,他曾在銀行的保險推銷員那里購買了一份保險,由于某些問題想退掉保單。找到銀行時,銀行讓他直接去找保險公司,找到保險公司又被告知去找銀行。如此推脫,讓他疲于奔命,問題也沒得到解決。
記者了解到,消費者在銀行大廳通過保險推銷員購買的保險產品一旦出現問題,維權難度較大。據了解,銀監會于2010年下發的文件中明確規定,“通過商業銀行網點向客戶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員,應當是持有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證書的銀行銷售人員;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
?
暗訪:記者銀行內遭遇保險推銷
13日上午,在交通銀行一家網點,記者發現該行大廳沒有擺放任何保險理財宣傳單,但設有理財專席,銀行工作人員表示,理財和保險產品在本行網站上。如果客戶在網頁上看到某項產品可以主動跟工作人員聯系,并給記者留了名片,要求留下記者的聯系方式。
在工行文明東路支行,記者沒有發現推銷保險產品的工作人員,但在營業大廳柜臺上放著多家保險公司及證劵公司理財師的名片。銀行的工作人員介紹,該銀行沒有銀保人員,如需辦理業務,可拿著名片去保險公司進行辦理。
記者來到農業銀行一網點,在營業大廳宣傳架上記者剛拿起一份保險宣傳單,一名身著深色制服的工作人員即刻上前詢問,并主動將記者帶至一處辦公室內詳細講解各類保險產品。在講解過程中,記者發現她并未主動明確地指出保險的風險和投保人應注意的事項。
在隨后問詢過程中,記者了解到該工作人員并不是銀行人員,而是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記者就此問題向該工作人員進一步詢問銀監會的相關規定時,該工作人員慌忙解釋稱,她是在大廳協助客戶辦理銀行業務,并非主動推銷保險產品,當有客戶主動向她詢問時才對理財產品進行講解。
回應:屬于個人行為銀行不知情
記者找到該農業銀行網點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銀監會的相關規定早已開始執行,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屬于個人行為,銀行方面對這些個別人員的違規操作并不了解,但將對該人員嚴厲批評并加強對銀行的管理,要堅決杜絕這種行為再次發生。
?
提醒:購買保險務必擦亮眼睛
某銀行相關負責人提醒消費者注意,購買保險要擦亮眼睛。銀行的工作人員是被禁止將保險產品與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等混淆,將保險產品的利益與銀行存款收益、國債收益等進行片面類比,夸大或變相夸大保險合同收益,以及承諾固定分紅收益,同時也不得以中獎、抽獎、送實物、送保險、產品停售等方式誘導購買保險產品。
?
金融行業3·15:提防被忽悠 認清五花招
銀行渠道賣保險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夸大保險合同利益;投資型產品違規承諾固定收益;使用含有欺詐誤導內容的宣傳資料;隱瞞責任免除、退保損失、猶豫期撤單等重要信息。相關業內理財專家認為,提防被忽悠要認清五種花招:
忽悠計:在銀行內推薦理財產品,會給大家一種錯覺,以為這是銀行的業務,出于對銀行的信任,市民往往沒多加詢問就辦理了。
顛倒計:哄騙顧客保險是贈送的,引誘顧客將存款變成保險。
混淆計:保險公司人員身著與銀行工作人員一樣的服裝,讓顧客誤以為他們就是銀行的工作人員。
誘惑計:一旦有人對此感興趣,保險人員就許以高息概念誘惑顧客,例如號稱比銀行利息高,按一定的比例分紅等等。
落錘計:一些人第一次存款,不清楚程序,保險人員就利用這一點,幫助其填寫資料,以哄騙的方式讓這些人稀里糊涂上當。
所以,對于投資者而言,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將風險防范放在第一位,仔細咨詢理財經理、看清楚相關合同,弄清楚自己的產品風險在哪,最壞的情況可能虧損多少等基本問題,其次才是比較收益率,切忌稀里糊涂就簽字認可。
近日,記者將陸續報道相關金融行業里的一些消費陷阱,如果您有這方面的困惑,請撥打熱線電話18976677761留言,我們將邀請行業內理財專家和顧問為您解答揭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