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W2月29日消息? 走進汶川地震極重災區什邡市馬祖村,村民史光芬正在村委會的管理綜合服務站登記就業需求信息。“我們管這個服務站叫‘行政超市’,啥事都能辦,再也不用老往鎮里、市里跑了”,史光芬說,“如今,干部的服務態度比以前更好了,村里大事小事都由村民說了算”。
這是記者近日重訪汶川地震災區時看到的一個場景。三年多過去了,汶川地震災區不僅如期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而且各地通過創新社會管理,增強了政府服務能力,擴大了基層民主。
震后,涅槃的災區發生了改天換地的變化。記者驅車前往大山深處的什邡市紅白鎮峽馬口村,震前需要近兩小時,道路崎嶇不平,每逢汛期,常因暴雨泥石流而斷路;如今,一條“北京大道”直通大山,約一個小時就能到達。
走進60歲村民江春元的家,門口的燈籠、大紅“喜”字格外喜慶。江春元震前因車禍失去右腿,地震將他家夷為平地。震后,在政府幫助下,他修起了新房,家中種了3畝多中藥材,愛人平時參與修路、修電站。
他拉著記者走進廚房:“這些米和油都是春節前民政部門送來的。黨和政府對我們這么關心,我們更要自力更生,把日子過好。”
記者在北川縣曲山鎮、擂鼓鎮等地走訪時看到,一座座羌族風情的小樓依山而建,枇杷樹、梨樹、李樹種滿房前屋后,農家樂成為當地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來源。
曲山鎮石椅村村主任陳華全說,他們震后組織了全村百姓發展農家樂,如今接待游客最多時每天可達千人。去年,全村旅游產業收入上千萬,人均純收入破萬,是地震之前的5倍。
震后的災區,不僅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綿竹市不久前舉辦了第10屆年畫節,記者在現場看到,100名兒童相向而坐,他們手中的畫筆隨音樂翩然起舞,一幅幅年畫躍然紙上。綿竹市委宣傳部長侯光輝說,中央提出文化大繁榮,震后的綿竹重點發展文化產業,讓百姓感受紅紅火火的“文化風”。
綿竹市劍南鎮玉馬社區是由南京援建的小區,有6000多名居民,矛盾紛繁復雜。玉馬社區支部書記王興君說,震后,許多社區居民用帳篷來堆放雜物,影響社區美觀和交通,政府想拆但“拆不動”。社區召開了議事會討論決定拆除,并由居民代表去做群眾的工作,使拆除工作順利進行。
“還權于民使許多矛盾迎刃而解。”王興君說,議事制度打破了長期以來村兩委“代民做主”的慣性思維,讓老百姓自己決定相關事務,不僅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更有利于提升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