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這是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的名言。然而在今年2月22日,又有兩名戰地記者因為“離得太近”而失去了生命。
“阿拉伯之春”中有20余名記者死于炮火
本月22日,美國記者瑪麗·科爾文在敘利亞霍姆斯一個臨時媒體中心被敘利亞政府軍的炮火炸死。和她一起喪命于新聞一線的還有28歲的法籍攝影記者奧奇力克。
現年55歲的科爾文供職于《星期日泰晤士報》,是英國報紙駐當地的唯一一位記者。該報25日透露,科爾文與其他記者進入敘利亞反對派設立的這個臨時新聞中心時,他們按中東風俗,在大堂入口處脫下鞋子。該中心遭到炮火襲擊時,科爾文并未受傷,只是全身布滿灰塵,但她認為這個建筑物已經成為一個攻擊目標,所以決定撤離。但當科爾文跑到入口處準備撿回鞋子時,一枚火箭彈在建筑物前爆炸,把她和法國攝影記者奧奇力克炸死。新聞中心的其他記者也有受傷。
科爾文生前三十年一直在戰爭的最前線報道新聞。在供職于《星期日泰晤士報》25個年頭中,她穿梭于世界各地最危險的地段。她眼上戴著一個黑色眼罩的形象為世界的讀者和觀眾所熟知。
自去年“阿拉伯之春”在西亞北非蔓延以來,已有20余名記者為了報道新聞,像科爾文一樣死于炮火之中。與科爾文一起遇難的《法國巴黎競賽畫報》記者奧奇力克,支持他繼續走在戰地采訪之路的力量,則來源于繼續著他朋友的工作。他的好友在去年突尼斯采訪街頭騷亂時被襲身亡。這位憑借《為利比亞而戰》,在上月剛獲得了第55屆荷賽獎普通新聞類(組照)一等獎的年輕攝影師,《衛報》評論稱:他的墓碑上會刻著:1983—2012。太年輕了,看到的人恐怕都會嘆息。
西方在敘利亞發起輿論戰爭
根據黎巴嫩情報人員截獲的敘利亞軍官間的通訊顯示,敘利亞士兵接到指令以科爾文當時所在的臨時媒體中心作為襲擊目標。據一份攔截敘利亞軍官的情報顯示,軍方轟炸媒體中心前收到命令:對入敘記者格殺勿論。
但敘新聞部長馬哈茂德22日發表聲明說,兩名當天在中部省份霍姆斯遭炮襲身亡的西方記者是在未獲新聞部許可的情況下進入敘利亞的。馬哈茂德稱,敘新聞部對美國記者科爾文和法國攝影師奧奇力克及其他國外記者在敘利亞的采訪活動毫不知情。他呼吁外國記者赴移民局登記,依法獲得許可。張志安認為,敘利亞官方發布的規則有爭議,本身是對言論自由和采訪權利的傷害。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沈雅梅稱,這兩位記者在敘利亞工作期間身亡,確實有殉職的色彩。從聲明上看,外國記者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才能進入敘利亞進行采訪。一方面來講,在敘利亞局勢比較亂的情況下,這套程序是否健全和完善,會讓人產生質疑。另一方面,身亡的戰地記者是否遵守了這套程序也很難說,畢竟西方對待敘利亞和以色列的政治傾向是不一樣的。
敘利亞領導人巴沙爾日前稱,西方已經在敘利亞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輿論戰爭,他堅信,敘利亞本地媒體能夠贏得這場輿論戰。
一般來講,很多國家對外國記者都有很嚴格的管控制度。據沈雅梅介紹,以色列對外國記者的管控就非常嚴格,以色列總理府辦公室負責登記記者采訪區域和時間等情況。他們會掌握每一個記者的手機號,通過發短信的方式提醒記者。像以色列這么嚴密的新聞監控制度,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
沈雅梅認為,西方媒體在對敘利亞危機進行報道時確實有明顯傾向性,他們往往喜歡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唱衰巴沙爾,說他已經不能控制國內情況;另一方面,在一些不利于反對派的問題上,會選擇性“失明”,不去報道。西方這種宣傳方法,其實并不是今天才有,只不過在敘利亞局勢這個放大鏡下面,讓人們看得更加清楚。
學者解讀生命與新聞的關系
新聞誠可貴 生命價更高
眾多戰地記者為了更加接近新聞真相,而將生命和安全拋之腦后。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張志安認為,對于像科爾文這樣為了展示真相,而在采訪中失去生命的戰地記者是很值得尊重的。但是生命換取新聞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在新聞界或者新聞職業里,從來不會說“用生命換新聞”,沒有什么新聞是值得拿生命換的。所以不應該有“拿命換新聞”這種理念,更不能倡導。
他認為,戰地記者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他在新聞現場冒著生命的危險在報道,使讀者知道戰爭中的真實情況,戰爭給人的殘害,也讓人知道戰爭背后的原因。不僅滿足一個國家的知情權,更多是讓全世界了解新聞事件的現場。戰地記者是記者中最受尊敬的群體,因為他們隨時隨地面臨危險,因為現場是最能吸引記者的,有生命危險的現場,但恰恰又是離現實最近的地方,相信這就是這個職業的魅力吧。就像登山,也存在很多危險,但依然很多人選擇去攀登,如果問他他會說因為山就在那里。“對于戰地記者來說也是新聞就在那兒”。(駐京記者魏香鏡 記者 楊美峰 實習生 邵亦晴)
?
相關鏈接:
兩位戰地記者喪生敘利亞炮火引全球新聞界關注
記者節:賈永走進北京電視臺演播廳講述戰地記者故事
閭丘露薇談戰地記者經歷:和上下班一樣尋常(圖)
赴阿富汗戰地記者談親歷:美軍借鑒中國游擊戰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