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全覆蓋——
“全民醫保”已基本實現;
今年養老保險將做到制度全覆蓋,2015年參保人數達8億人;
企業養老金“八連調”正組織實施,新農保、城鎮居民醫保待遇水平今后也將提高
【鏡頭】 “每月有了90元養老金,我可以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了。”杭州上城區居民凌碧云自小患病,生活支出全靠家人給錢。2011年7月,我國啟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杭州當地年滿60歲的老人可直接按月領取90元養老金,雖然不多,依然讓她感到了經濟上有了點自由度。
記者:到2011年底,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超過12.8億,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現在大家很想知道,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險中最重要的一項,什么時候也能實現“全覆蓋”?
胡曉義: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城鄉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項。后兩項已實現全覆蓋,當前重點是解決養老保障全覆蓋問題。
去年7月1日開始,我國啟動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填補了養老保險制度最后的空白。之前,我國已建立起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并隨著國有企業改革而全面推開。2009年,又進行了新農保的試點。城居保試點啟動后,推進迅速,到2011年底,全國60%以上的地區建立起新農保、城居保制度。
今年將再邁一大步,實現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蓋。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這兩項制度,將標志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來了,養老保險也將實現制度上的全覆蓋。
記者:制度全覆蓋和普通百姓所理解的“全民養老”有什么差別?何時能推進到“應保盡保”,也就是“對象全覆蓋”呢?
胡曉義:首先要有制度全覆蓋,才有可能實現參保對象的全覆蓋,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全民養老”。
制度不再有空白,意味著全體國民都擁有相應的養老制度安排,所有城鄉居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由職工養老、新農保、城居保三大社會養老保險構成的“制度組合”中對號入座。在此之前,不少農村居民、城鎮非從業人員,想參保也找不到適合其情況的養老保險制度。
推進制度建設的同時,我們也要抓緊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到去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8億,新農保、城居保的參保人數共計3億多,再加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目前我國有養老制度保障的總數為6億多。這說明還有很多人沒有社會化的養障,擴面任務仍很繁重。當前擴面重點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
我們確定的目標是,到“十二五”期末,使城鄉養老保險制度覆蓋8億人以上。
記者:我們知道,新農保和城居保采取自愿參保的方式。有人提出,當前每月55元基礎養老金水平太低,缺少吸引力。一些地方出現45歲以下農民對新農保不積極的情況。如何增強養老保險的吸引力?
胡曉義:堅持低水平起步、廣覆蓋,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條基本經驗。
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國家和絕大多數居民并不富裕,如果把保障標準定得過高,財政壓力大,城鄉居民繳費也有困難,保障面就難以擴大。
當然,保障水平也要逐步提高。企業職工養老金已經七連調,正在組織實施第八次調整工作。醫保的補助標準、支付比例也在年年上調。今后新農保、城居保的待遇水平肯定也會隨經濟發展而增加,對此我們要有信心。
如何更公平——
首先解決“有無”差別,再通過多次調節縮小群體間不合理差距;
“并軌”大方向明確,須做好頂層設計
【鏡頭】 2012年繼續上調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消息公布后,北京市退休職工張先生并無欣喜之色。“再怎么調也比不上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他后悔前些年改革時到了中國集郵總公司,而原本差不多年齡、學歷、職位的老同事,從工信系統退休后,養老金至少比他高出1000元。“七連調、八連調,每次都大說特說。上調當然也是好事,但為什么不說說企業退休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之間的差距呢?”
記者:近幾年,不同群體在養老、醫療等方面享有制度的不同以及最終待遇的差別,引起廣泛關注。許多人認為,社會保障本身應促進公平,而現在不同程度存在的“雙軌制”則擴大了不公。
胡曉義:社會保障屬于上升無止境的剛性需求。當制度安排嚴重缺失時,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當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的需求會強烈起來,自然會出現群體間相互攀比現象。
我們高度重視“公平性”的問題,也采取了多項調節措施。但平衡這些利益關系,不可能、也不應當簡單地把各類群體的待遇標準拉平,而要按照中央關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努力實現規則公平、機會公平,并在多次調節中逐步縮小相關群體之間不合理的差距。
記者:縮小不合理的差距,今后會從哪幾方面著手呢?
胡曉義:實現公平,第一位是解決“有無”的問題。有的人有社保,有的人沒有,這種差距是最大的。譬如養老保險,目前城鄉參保人數6億多,覆蓋面不小,但畢竟還有好幾億人沒有養老保險。現在首要工作仍是改變有些人無保障的狀況。
然后是調節不同群體間的待遇差。目前,養老保險存在著機關與事業單位、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同類退休人員、集體企業與國有企業、靈活就業人員與單位就業人員等種種利益差別。醫療保險,存在著公費醫療和職工醫保的差別。近幾年,縮小不合理待遇差的工作一直在推進,例如養老金 “七連調”。
我們掌握的情況是,多數人對上調養老金是肯定的,目前反映差別較大的主要是企業退休職工中的高技術人員等,因此在調待遇的過程中會繼續向這部分人群傾斜。在總結7年連調經驗的基礎上,人社部正抓緊研究制定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總體考慮,一是總量上要使基本養老金的增長與經濟發展和職工工資增長、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價上漲等因素相掛鉤,建立聯動機制。二是結構上要適當平衡相關群體的待遇水平,包括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之間,新老退休人員之間,以及退休人員與職工之間的關系,減少和緩解矛盾。三是要正確處理好待遇調整機制與計發辦法激勵約束機制的關系,鼓勵早參保、多繳費、長繳費。
此外還有地區間的差異。近幾年在調整企業職工養老金水平的過程中,也注重適當縮小不同地區間的待遇水平,中央財政對養老金水平較低的省份給予了大量補助。
記者:大家還是覺得步伐慢了點,為什么不能盡快“并軌”呢?
胡曉義:制度的最終統一,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并軌”,這個大方向是明確的。大家應注意到北京市從今年起改革了公費醫療制度。其他社會保障也將逐步推進。
為什么不一下子統一?是要做好頂層設計、穩步向前推進。養老保險是管幾代人的長遠制度安排,又涉及復雜的歷史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精心搞好全面、穩定、深思熟慮的頂層設計。否則,倉促上陣,難免朝令夕改,可能造成新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們要汲取過去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頂層設計做好了,既讓不同群體都能接受,又助于公平。不同制度間的銜接也很重要,比如新農保和職工養老的銜接,企業養老、事業養老的銜接,測算精準才能保證公平。否則新制度可能產生新的不公平。
這里要明確一點,社會保障強調權利和義務相對等。比較彼此待遇差異,不能只看結果,不看參保時間長短、繳費多少。即使在普惠式的制度安排中,也應適當體現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引導和激勵機制。
老齡化怎么辦——
對“空賬”無須過分擔心,養老保險基金結余1.9萬億元,當前按時足額支付沒問題;
社保金投資運營正在研究,投資有多種選擇,前提是確保安全
【鏡頭】莫玲就職于北京一家出版社,月工資6000多元,每月的工資條上都會顯示扣去養老費近500元。擁有養老保險讓莫玲感到心里踏實,但最近,相繼在網絡上看到“個人賬戶實際上沒錢”以及“近半省份養老金透支”等消息,讓她擔心起來,“等我20年后退休時,正是中國老齡化高峰,養老金支付有保障嗎?”
記者:前不久,有學者提出,中國目前養老保險空賬高達1.3萬億。這讓許多人為“養老金還能不能發得出”擔心。社會保險基金當前是否存在支付風險?
胡曉義:首先要請大家放心,目前社保基金按時足額支付沒問題。
對于空賬問題,要全面地來看。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最初整個養老保險采取現收現付的方式,個人賬戶是記賬。從2001年開始,陸續在13個省份做實個人賬戶。
如果單看個人賬戶,空賬的確存在且數額不低,目前正在逐步做實的過程中。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應當看到,整個社會保險基金、包括養老保險基金是有結余的。2011年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2.35萬億元,總支出1.8萬億元。加上歷年的結余,目前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結余達2.7萬億元,其中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約1.9萬億元。統籌考慮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狀況,不存在太大問題。
當然,目前養老保險尚未實現全國統籌,因此有的省份盈余有的省份不足,不足的省份需要財政補貼。
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最大的不同在于,商業保險往往通過精確的計算和運作“以收定支”,出現“收不抵支”就很難運行下去。社會保險則不同,當然也要避免出現巨大的赤字,但保障功能是第一位的,不僅看自身收支,而是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財政狀況、國有資產等緊密相聯。因此,我們既要未雨綢繆,又要充滿信心。
記者:那么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又怎么樣呢?
胡曉義:“老齡化”的確給制度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1.77億人,占總人口的13.26%,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將達到15%左右。有學者測算,我國總人口撫養比在2015年前后突破50%,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機會窗口”將逐步關閉;即使嚴格控制養老金增長水平,2030年前后養老金支出總額也將以10萬億計。各種研究的成果還需深入論證,但總的判斷方向是一致的,即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一是不怕,堅信只要保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中國任何時候都能養活自己的老年人,而且會讓他們生活得越來越好;二是認真對待,因為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發展中大國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世界上沒有先例,必須立足于國情不斷地探索,抓緊進行制度、政策、資金安排的準備。
記者:具體的準備包括哪些呢?
胡曉義: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繼續擴大覆蓋面,向“全覆蓋”邁進。覆蓋面擴大了可以更好地發揮“社會共濟”的功能。
二是增加資金儲備。除了我剛才提到的社會保險基金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所累積的資金也在不斷增加,為將來有可能面對的支付高峰做好儲備。
三是安全投資保值增值。隨著資金積累的增加,應當考慮采取措施避免貶值。目前人社部正會同其他部門共同研究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保值增值問題。我想強調一點,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必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爭取在一個較長周期內實現保值增值。投資有多種選擇,但都必須符合安全第一、收益穩定、全部收益用于參保人這幾條基本原則。
四是一些地方在進行延遲退休的探索。目前,中國實際的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我們首先要進一步規范退休制度,同時對一些地方依據實際情況進行的探索積極地總結有益的經驗。
?
?
相關鏈接:
海南完善城鎮從業者基本養老保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