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1月3日消息 33歲成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副總指揮,38歲擔任總指揮,45歲出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主管宇航業務……“航天少帥”袁家軍人生的每一步,都與我國航天事業的跨越發展密切相關。
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成功之際,記者在北京航天城獨家專訪了袁家軍。歲月的風霜染白了他的兩鬢,談起中國載人航天的驕人成績、前景展望,這位49歲的中國航天界領軍人物激情如初……
中國在世界航天領域要占有的不是“一席之地”而是“一片天地”
記者:在載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統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承擔著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空間實驗室這三大系統的科研任務。對于工程的質量和可靠性,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
袁家軍:航天科技集團承擔的這些系統,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系統,也是標志著航天發展水平、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
質量和可靠性是我們承擔這些任務最重要的主題,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的主題。在系統的指標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質量和可靠性。所以我們始終把質量、可靠性、安全性放在完成任務的首位。
從“兩彈一星”開始,錢學森就倡導系統工程理論的思想。系統工程從本質上說,是一個跨系統集成、跨部門協作,運用科學管理提升效率的工作模式。它是組織管理的技術,通過組織管理,讓不同學科、不同單位、不同部門的人,為了一個目標進行精誠合作。
我國航天事業從1956年開創,55年發展的一條主線就是系統工程主線,其著眼點和落腳點就在于任務的質量和可靠性。所以在航天工程中,抓質量、抓安全、抓可靠性,是一脈相承的傳統。
載人航天的可靠性要求是航天領域內最高的,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不斷創新。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對于質量和可靠性的要求超過了對速度和進度的要求?
袁家軍:既要有速度,又要保質量,兩者不可偏廢。工程就是在給定的邊界條件下,比如利用有限的經費、時間、資源等,去完成一項任務。載人航天工程是完成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任務,規模大、技術復雜、要求高。
雖然我國載人航天比美國晚了40年,但是我們要實現快速發展、跨越式發展,不斷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我們團隊始終是抱著在世界高科技領域有所作為的目標工作的。我們要占有的是“一片天地”,而不是“一席之地”。
載人航天的發展是廣闊天地。從世界航天的格局來看,除了中國外,也只有美國、俄羅斯有這樣的實力和膽識向高科技的明珠——載人航天領域發起沖刺。同時,通過發展載人航天,也會牽引和帶動整個航天事業的發展。
質量和可靠性貫穿載人航天任務始終
記者:航天,特別是載人航天是充滿風險的事業。為了確保工程成功,在抓工程可靠性和質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翻開世界載人航天的歷史,慘痛的教訓比比皆是。自1986年以來,美國的航天飛機就先后出現了兩次重大失敗,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也多次發生重大事故?!案鐐惐葋啞碧柺窃诤教祜w機第128次發射時出現事故的,“聯盟”號飛船在上百次執行任務后也出現了問題。這說明,質量、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項難度極高的挑戰。
記者:是否可以說,技術的成熟并不必然帶來安全性的提升?
袁家軍:技術的成熟與安全性有關,但技術的成熟度并不必然代表產品成熟。只有產品成熟了,才能真正保證安全性、可靠性。所以,抓質量、抓可靠性貫穿在載人航天任務的始終。
首先是從思想上確立高的標準,我們提出了“零缺陷、零疑點、零故障”的“三零”要求。一艘飛船,有上萬個部件,怎么做到“零故障”呢?這是一項很高的要求。我們以此為標準,通過“零缺陷”的質量意識、“零疑點”的工作標準,來實現飛行的“零故障”。
其次是抓規律。航天55年的發展歷史,實際就是一部不斷探索規律、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應用規律的歷史。對于載人航天這樣一個復雜系統來說,不按照規律辦事,不可能把任務完成好。我們現在開展的精細化管理,就是抓規律的具體體現。
航天界有一句老話——細節決定成敗。然而,看到和掌握細節,是一項很難的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探索出了掌握細節的“七靠”方法——靠極端負責深入細節、靠科學方法聚焦細節、靠技術功底放大細節、靠充分實驗吃透細節、靠程序手段檢查細節、靠“數據包”量化細節、靠嚴格管理控制細節。
細節必須用數據進行量化,決不能說“差不多”?!皵祿钡氖褂?,是我們質量管理中的一項創新。對于任何一件產品,從原材料、元器件、生產過程,到最終性能都進行一系列實驗,獲得的數據全部儲存下來,從而實現100%可追溯。只有量化了每個細節,才能做到整個系統100%可靠。飛船系統研制的全國大協作中,直接間接參與的有30萬人。所有人的工作數據,我們都能在第一時間拿出來。
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嚴格按照崗位職責、照規章辦事。實踐中,我們推行了“表格化管理”,把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用表格進行明確。一旦出了問題,必須“歸零”。不僅要技術歸零,也要管理歸零。
從航天科技集團層面來看,抓質量和可靠性的方法有集智攻關、推廣最佳實踐、在更大平臺探索規律以及加強把關等,從而為質量和可靠性提供了強大支撐。
航天人才團隊向著國際一流邁進
記者:載人航天任務實施以來,我們看到了一批批人才的不斷涌現,特別是年輕人才的成長非常迅速。在培養人才方面,航天系統有沒有“速成”的辦法?
袁家軍:人才隊伍是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帶出來的,不會自動出現。帶隊伍本身也是有規律的,航天人才培養可以總結為五句話——
一是工程實踐培養骨干。比如說,一下子分來了2000名大學生,他們之間3年之后就會出現極大的不同。誰在工程實踐第一線得到了鍛煉,誰的能力就會迅速提高。所以,我們現在的主任設計師一類的人才,都是在工程一線成長起來的,都屬于型號任務的“主力部隊”。
二是長期積累培養專才。必須經過長期積累,才能吃透一個專業,掌握一個專業最核心的內容,成為真正的行家里手。
三是一專多能培養將才。在掌握專業的基礎上,還要實現多能,因為航天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現在各型號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都是一專多能型人才,他們都是通過大工程鍛煉培養出來的。
四是艱苦礪煉培養帥才。實現重大技術跨越,必然包含無數挫折和汗水。航天帥才要有扎實的技術功底、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這需要在艱難困苦中礪煉而成。
五是重德修身成就大家。這是人才培養的最高境界,大家的思維特征、專業跨度、管理維度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最重要的是崇高品德的養成。
記者:人才的培養與國家航天成就的取得密切相關。對于此次交會對接任務和下一步更大規模的載人航天任務,我們準備好了嗎?
袁家軍: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支高水平國際一流的航天人才團隊,現在正向這個目標快速邁進。尚志、張柏楠、楊宏、劉宇、荊木春等一批領軍性人才的涌現,都是在挫折和考驗中磨練出來的。我為我們的團隊感到驕傲。特別是與國際同行交流時,我會由衷地覺得我們的團隊“很厲害”。
國家信任航天、支持航天,給我們非常多的任務,這是人才輩出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我們這代人難得的機遇。今年,我們將進行25顆衛星、20枚火箭的發射,居世界第二位,這令許多國家的同行感到羨慕。有這么多的任務,也就意味著有這么多的創新平臺。在這個廣闊的舞臺上,我們將會獲得無數的經驗、信息和最佳實踐來豐富自己。
我國第一次搞對接,就全程實況轉播,這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如果說航天人要學會用放大鏡看問題、檢查自己的工作,那么,這次交會對接就是全國人民、全世界拿放大鏡檢查我們工作。這是一種自信的表現,當然也存在風險,但是我們能夠坦然面對。對我們來說,不管外界如何評論,我們都要把工作做到極致。
?
相關閱讀:
神八飛船成功對接天宮一號 中國叩開空間站時代大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