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9日電綜合報道,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今日將擇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正式開始實施。據悉,“天宮一號”將分別與隨后發射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對接,從而建立第一個中國空間實驗室。
9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宣布,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第三次會議研究決定,“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瞄準9月29日21時16分至21時31分窗口前沿發射。
按照計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將首先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之后發射“神舟八號”飛船,實施無人自動交會對接試驗。“天宮一號”飛行的主要任務是,為實施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飛行試驗、突破和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提供交會對接目標,初步建立長期無人在軌運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為空間站研制積累經驗,進行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醫學實驗和空間技術試驗。
發射前各項準備就緒 升空后肉眼可見
9月20日上午,“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合體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順利轉運至發射塔,進行發射前測試。9月25日下午,“天宮一號”飛行任務進行了全區聯合演練。結果表明,各系統組織指揮順暢,技術狀態正確,參試設備工作正常,具備發射條件。28日,“天宮一號”實施運載火箭推進劑加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稱,執行“天宮一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空間應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空間實驗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天宮一號”飛行的主要任務是,為實施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提供目標飛行器;初步建立長期無人在軌運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等。“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后進入高度約為350公里的近圓軌道。“神八”發射前,“天宮一號”降軌至高度約343公里的近圓軌道,等待交會對接。“神八”入軌后兩天內,完成與“天宮一號”首次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組合體飛行約12天,擇機第二次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結束后,飛船于一天內返回。
有消息稱,早在今年6月底,“天宮一號”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等飛行產品就陸續進場,按飛行任務測試發射流程,相繼開展總裝測試等準備工作。因“實踐十一號04星”8月發射失利,“天宮一號”原定的發射計劃作出調整。9月初,故障原因查明,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現已采取相應改進措施。
據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介紹,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空間交會對接任務需要,運載火箭系統在此前成功發射“神一”至“神七”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基礎上,進行了170余項技術改進,其中應用新技術20余項。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稱,“天宮一號”飛行1至2天后,軌道有了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高度,在北京的公眾也可進行觀測。“據我判斷,人們用肉眼就能看到,樣子就是亮點,應該和星星差不多,屆時我們會發布一些大概方位之類的信息給大家。”
據悉,“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壽命末期,將主動離軌,隕落在指定海域。
????9月28日13時,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征二F運載火箭組合體開始加注。圖為消防應急人員在發射平臺值班。中新社發秦憲安 攝??
將連接三艘神舟飛船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的名稱,它將分別與隨后發射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對接,從而建立第一個中國空間實驗室。
談及“天宮一號”命名由來,有航天專家介紹,在中國,“天宮”有“天上宮殿”之意,以此希望中國航天員能舒舒服服地住在里面。
據介紹,“天宮一號”為全新研制的載人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約8.5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天宮一號”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實驗艙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資源艙為空間飛行提供動力和能源。發射“天宮一號”的長征二號FT1火箭是在原長征二號F火箭基礎上改進研制,取消逃逸系統,采用新型整流罩,改進了助推器結構,提高了運載能力。長征二號FT1火箭全長52米,起飛質量493噸,運載能力為8.6噸。
據悉,此次“天宮一號”將搭載300面國際宇航聯合會(IAF)會旗,而在今年即將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上,中德將聯合開展空間生命科學實驗。
如果“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將標志著中國已經擁有建設初步空間站,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據介紹,“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后,中國還將連續發射“神八”、“神九”、“神十”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從而建立第一個中國空間實驗室,2015年前,再陸續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按照規劃,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載人空間站將在2020年前后建成。
空間交會對接難度很大
“天宮一號”發射后,中國將再發射無人飛船“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進行無人自動對接試驗。此次發射“天宮一號”,其核心任務就是試驗空間交會對接。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大,因為空間實驗室體積都比較大,在太空中的空間實驗室和航天飛機都是高速運行的,時速達到28000公里以上,在對接過程中,如果計算不準,就可能發生飛船相撞事故。
據悉,目前,執行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各大系統已進入最后準備工作狀態,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天宮一號”和“神八”的對接,將結成中國航天史上最為復雜的空間機構。據悉,要實現順利對接,兩個飛行器的相對速度不能超過每秒0.2米,橫向偏差不能超過18厘米。只有準確對接,兩者才能多“鎖扣”綁定,內部直徑約0.8米的圓形對接口才會打開。由此等到未來與載人飛船“神九”或“神十”對接時,中國的“太空人”才能跨過這道“門”,從“神八”邁向“天宮一號”。
據介紹,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務相比,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具有四大難點:一是技術要求高。發射飛船的運載火箭入軌精度指標比過去有大幅提高;另外,在軌壽命要求大幅提高。二是采用了很多新技術。這次首次采用了火箭的迭代制導技術,以及組合體控制和管理技術等。三是驗證難度大。由于受地面環境和試驗條件限制,部分新研設備在空間環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標無法得到全面真實的驗證,還需要通過飛行試驗來考核。四是任務的組織實施更為復雜。此次任務持續時間長,發射次數多,對于任務的時效性、整體性和關聯性很高,交會對接過程關鍵事件很多、決策點很多。
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指揮、“神七”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張建啟此前曾透露,中國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務中,將突破無人與有人飛船對接技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分為三步走計劃,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一步——航天員上天;第二步是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實現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并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
中國試驗性空間站安全性更強
有分析人士認為,相比于國外的空間站,中國試驗性空間站設計更加獨特,安全性更強,存在六大區別。
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日前稱,從技術到應用看,“天宮一號”與國外空間站存在六大區別。首先,軌壽命通常低于5年,“天宮一號”設計為2年。而其它空間站可達5至10年,或者更長。其二,規模較小,對接口也少,沒有擴展能力。而國外空間站至少有2個對接口,能同時對接載人運輸器、貨物運輸器或專用實驗艙。其三,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次在軌時間較短,一般是幾十天。而國外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次在軌時間大多為百天以上。
此外,兩者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以及設備維修方面存在明顯區別。試驗性空間站上的燃料和消耗品原則上要一次帶足,其它空間站則是用貨運飛船定期進行多次補給;試驗性空間站上的有效載荷設備很少更換,但其它空間站可多次更換和增加實驗儀器;試驗性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般不進行航天器的維修工作,只進行試驗、訓練等,而其它空間站上的航天員要經常進行維修工作。
“簡言之,試驗性空間站的各方面要求均比空間站低,因而技術難點少,比較容易研制。”龐之浩說。談及“天宮一號”,龐之浩表示該飛行器與國外試驗性空間站在功能和用途方面有相似之處,但質量較小,約為8噸,而國外試驗性空間站都為20噸級以上,因此稱其為簡易“空間實驗室”更加合適。
“神舟八號”預計11月升空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站長、“神舟七號”零號指揮員郭忠來透露,“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后,預計將在今年11月發射“神舟八號”,但“神八”不會載人。如果首次交會對接成功,將意味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后,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因此,“天宮”與“神八”這次太空中的親密接觸,可謂“一吻定江山”。而據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崔吉俊介紹,“天宮一號”升空入軌后,發射中心將在11月1日發射“神八”。
郭忠來表示,“神八”發射后,要運行兩天,進行相應的調試測控,才能與“天宮一號”進行交會對接。“神八”飛天后,剛開始與“天宮一號”相隔較遠,通過技術引導使其有一定的相對速度慢慢靠近。對接以后,“神八”的返回艙返回地面。“天宮一號”再轉回原來的方向去,進入一個更高的軌道運行,等待“神九”、“神十”的到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總裝備部副部長牛紅光較早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宣布,原定11月初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不會受“天宮一號”發射日期調整影響,之后的交會對接也將按計劃進行。
據悉,9月25日上午,用于發射神舟八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八”運載火箭,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裝車間。這標志著神舟八號的發射也進入最后準備階段。“神八”運載火箭運抵后,隨后將進行一系列調試、組裝和檢測。
女航天員有望“神十”登艙
武平指出,按照工程交會對接階段的任務規劃,“神舟九號”會不會載人,要等到“神八”之后對任務全面評估才能決定。“神舟十號”目前計劃是載人飛行。目前,執行交會對接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完成了初步選拔,航天員正在按計劃開展任務訓練,訓練的重點是手控交會對接技術。武平還稱,中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將能看到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太空飛行的英姿。
較早前有消息稱,在“天宮一號”與“神九”、“神十”飛船的對接中,有望出現女宇航員的身影。據崔吉俊介紹,“神八”、“神九”都不搭載女航天員,“神十”計劃搭載兩名女航天員,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
據悉,在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包括了5名男航天員和2名女航天員。7名航天員都具有本科學歷,最大的35歲,最小的30歲,平均年齡32.4歲,均已婚。7名航天員大多執行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軍事演習等重大飛行任務,飛行技術過硬,心理素質佳。
另據透露,目前,中國正在組織有關專家開展載人登月的有關概念研究和前期的綜合論證工作,但還沒有列入政府的計劃,也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負責人此前多次對外介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第一步是航天員上天;第二步是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實現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并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就是建立永久性空間站。
2008年,隨著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并安全返回地球,中國已完成多人多天飛行的目標,并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人類太空漫步的國家。去年,中國又順利發射了第二顆探月衛星“嫦娥二號”。“天宮一號”的發射,屬于中國太空計劃“第二步”的后續任務。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