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紅安縣杏花鄉嶂山村村民王志權在檢查簡陋的抽水“泵站”。(作者:皮曙初)
?
海口網5月23日消息??塘堰干涸,水庫“無水”,長江漢江告急,中小河流斷流,成千上萬畝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龜裂……連續6個多月降水持續異常偏少,導致歷史罕見的冬春連旱。湖北,這個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譽的水鄉澤國,正承受著一場與自身稟賦極不相稱的干旱巨痛。
“魚米之鄉”50萬人飲水困難千萬畝農田受旱
自去年秋末以來,湖北降雨持續偏少,在長達200多天的時間里,有66個縣市的雨量為近60年氣象記錄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區偏少60%到80%。
持續干旱面前,水草肥美的“魚米之鄉”變成了一片焦渴的土地:湖泊水體萎縮,洪湖、斧頭湖、長湖等主要湖泊水體面積比歷史同期少四成左右;為湖北提供豐富過境客水的長江、漢江,少見的持續偏枯;1300多座水庫低于“死水位”運行,只有在確實急需供水時,才能靠泵站抽提水;三峽水庫在上游來水少的情況下,下泄流量也被迫同步減少,被譽為“中國水塔”的丹江口水庫,也出現了歷史同期少見的“死水位”。
來自湖北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報告稱,截至16日,除神農架林區外,全省83個縣市區均有旱情,受旱農田面積1664萬畝,有50.2萬人、15.8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多水的湖北這個夏天到處可見干旱的北方景象:81歲的余友福必須每天花幾個小時去挑水吃,他所在的孝昌縣小河鎮花山村里,當家塘干了,井也枯了,300多名村民兩個月以來一直面臨附近無水吃的難題;因為飲水困難,一些學校甚至被迫停課。
黃岡市是此次受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岡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介紹,全市的中小河流有90條已經斷流,387座水庫不能放水,115座已經干涸,28萬口塘堰中有近10萬口已經沒水了。
干旱給有糧倉之稱的湖北糧食生產帶來災難。在著名的革命老區紅安縣七里坪鎮黃山村3組一片油菜田里,記者看到,由于受長期干旱影響,油菜歉收已成定局,多數稀稀拉拉,殼癟粒小,有的甚至干枯變黑。正在割油菜的一位婦女告訴記者,這一片油菜田,正常年份可以產四五百斤油菜子,但今年兩百斤都產不到了。
麻城市中館驛鎮晏店村周興桃告訴記者,她家“早稻秧苗下了,無水插秧,放棄了。中稻秧苗播下去了,靠泵站抽水澆灌維持,能否插下去,還得看老天下不下雨。”
記者在黃岡一些縣市看到,因為干旱,成片成片的良田撂荒、閑置。村民告訴記者,水利設施不全,抗旱保生產成本太高,干脆放棄這一季的耕種。
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徐能海介紹,目前,全省早稻有接近一半呈現干旱態勢,而未來20天將是湖北農業季節用水量最大的時期,中稻要水多,栽插進度慢,能不能保住糧食面積,還要看降水情況。
?
湖北麻城市黃金橋開發區頂長崗村63歲的村民馮國祥在干旱的農田里勞作。(作者:皮曙初)
“有庫無水,有水無泵,有泵無渠,有渠不通”
?
以“千湖之省”名播天下的湖北省,境內現存湖泊面積2438.6平方公里,百畝以上水面的湖泊就有500多個,而且長江、漢江穿流而過,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也在其境內,水資源非常豐富。湖北省的水利建設投入也一直位居全國全列,僅“十一五”期間湖北水利總投資規模超過500億元。
然而,相對于年產糧食達460多億斤的巨大成就,湖北的水利建設投入仍顯嚴重不足。而且,過去水利投入主要用于大江大河防洪設施建設,水利灌溉工程仍然嚴重落后于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改革開放30年,湖北農業還沒有走出“靠天吃飯”的格局。
旱區干群反映,今年旱災嚴重,氣候變化異常,連續長時間降雨量偏少固然是主因,但是,由于水利建設的相對滯后,農業水利設施蓄水、灌溉能力減弱,有水無法解“干渴”,成為抗旱難、減災難新的重要因素。
湖北雖有千湖之稱,但近些年圍湖養魚、圍湖造樓屢禁不止,湖泊面積萎縮、數量銳減,天然的蓄水庫功能萎縮;農村塘堰淤塞,多年沒有清理,蓄水能力大為減弱,嚴重影響了自然界和人類應對旱澇災害的能力。
在湖北的糧食產區,記者看到,目前農業生產中許多灌溉設施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當時的設計標準本來就很低,只能應對氣候正常年份的農業生產用水。而且自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后,公共的水利設施多數無人管理,年久失修,損毀嚴重,功能無法正常發揮,抽、排、蓄都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近年來,國家在水利上投入巨資治理大江大河、整險加固大中型水庫,還沒有顧及到小型農田排灌設施的改造、維護。
黃岡市市長劉雪榮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字,黃岡市大中型灌區一共67個,設計灌溉面積431萬畝,現在實際有效灌溉面積只有201萬畝,只占46.6%;全市大中型渠道7458公里,不能通水的就有3800公里,一半以上的農田水利“血管”阻塞了。
“有庫無水,有水無泵,有泵無渠,有渠不通”。這是湖北不少地方抗旱的尷尬。麻城市浮橋河水庫修建于1960年,水庫剛剛整險加固,但灌渠一直未維修,記者沿渠行走,水渠兩岸和過水渡槽到處是裂縫,漏水嚴重,水從水庫一路向灌區流一路漏,流到田間已經成為小股細流。
在旱災地區,許多地方長江之水、水庫堰塘之水由于缺少提灌設施,河、塘內的水沒辦法抽灌,村民只有望田興嘆。
?
??? 這是湖北紅安縣城關鎮竹林村大片干枯的耕地。(作者:皮曙初)
?
重構現代水利體系勢在必行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異常天氣的頻率增加,我國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水的時空分布正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2010年,西南五省市大旱,2000萬人面臨飲水困難、農田絕收;隨后,十多次大范圍、高強度的降雨席卷南方,造成嚴重洪澇災害;洪水才退,曠日持久、覆蓋廣泛的干旱再次讓南方多個省市焦灼。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的專家說,以湖北為例,全年降水總量并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但是降水分布呈現短時間、小區域、高強度新趨勢,即將過去全年相對均衡分布的降雨量集中在短時間、局部地區、高強度降下,無雨期也就相應延長,過去的連陰雨天氣減少了,其結果是洪澇與干旱交錯出現頻率加快,這一氣候的新變化讓南方地區越來越頻繁遭遇洪災與干旱交互威脅。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李蘭、長江水利委員會防災減災處處長黃奇等專家認為,過去南方水多,農業生產用水都很粗放,節水意識和技術都不強,灌溉設施的修建標準都不高,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南方豐水區也要重新認識自身水資源變化,并采取相應措施變害為利,當務之急是加強水資源的保護,改變對水資源粗放利用的現狀,建立起與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水利體系。
專家說,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在家的以“老弱病殘”為主,挖溝挖渠、取水灌溉都缺少勞動力,昔日全民總動員、“千里百擔一棵苗”的抗旱模式已成為歷史,如今需要的是新設施、新技術、新的防汛抗旱管理體系。一方面要很好保護和利用天然江湖水資源,干旱發生時讓它派得上用場,另一方面提高灌溉設施建設標準,讓江湖塘堰水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此外,在南方也要發展灌溉新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實行精細灌溉,不能雨豐而忘旱,臨旱再掘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針對我國新水情將水利設施建設提升到了戰略應對高度,今后十年投資超過4萬億元的資金用于國家的水利設施建設,打造國家級大型水利工程、大型灌區、農田末級水利設施等多層次全體系的水利網絡。這將是在新的水資源環境下重新配匹水利設施的關鍵措施。
基層干部群眾說,在一號文件的指引下,湖北重寫一部有效保護、合理開發、科學利用水資源的“新版教科書”正當其時,建立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健康保障體系,以及適應科學發展的水利管理體系,當是這部“新書”的應有之義!
?
????湖北紅安縣杏花鄉嶂山村村民王志權在長滿雜草的干田里干活。(作者:皮曙初)
?
??? 這是湖北紅安縣杏花鄉嶂山村一處接近干涸的塘堰。(作者:皮曙初)
?
??? 這是湖北紅安縣城關鎮竹林村大片干枯的農田。(作者:皮曙初)
?
????湖北紅安縣七里坪鎮黃山村村民割油菜。(作者:皮曙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