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
    智障女孩遭體罰是誰“心理太陰暗”?
    智障女孩遭體罰是誰“心理太陰暗”?
    來源: 京華時報 作者:傅達林 時間:2010-11-09 09:29

      人性成為牟利的借口,康復變作體罰的外衣,這些現象雖說是利益慫恿下的惡行,但也是責任缺失和監管不力下的“蛋”。

    ?

      對智障的人而言,社會的專業性康復機構無疑是一盞“希望之燈”,絕非一般意義上的“收錢治病”,更深層面上隱含著彼此關懷和對人生的希冀。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看護,尤其是在執法監管不力的環境中,這些人性化機構,也可能會出現反人性的事件。

    ?

      不難想象,當家人每月耗費5000元的巨額學費,將8歲大的智障女兒送到康復中心,懷揣的是一份何等溫暖的期待。然而,他們為女兒買到的卻不全是人性的關愛與治療,還有罰站以及與男性同居一室的“臨時隔離措施”,這就是發生在北京啟蕊康復中心的冰冷案例。

    ?

      我寧愿相信,這只是智障康復事業中的一次“不小心”或“小意外”,雖然對受害人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心靈傷害,但還不足以讓人對此類職業持普遍懷疑;但我同時也很擔心,這樣的個案能否就此終結。

    ?

      法治的存在是以人性惡的假設為前提,對于初衷再良好、立意再人性的人或機構,法律也應站在懷疑的立場作出種種責任預設。只要制度上的責任體系健全,即便出現一兩次“意外”,也無須擔憂整個行業會陷入危機。問題是,北京啟蕊康復中心的這次“疏忽”,正是在行業規范稀疏、責任追究晦暗、執法監管不力的背景下發生的,應引起社會的足夠關注。

    ?

      對于智障、網癮、心理障礙等問題的康復性治理,相關的執業標準、資質審查、監管責任等,目前缺乏健全的法律規范。在規則尚未確立的情況下,各種冠之以“人性目的”的康復機構蓬勃興起,在患者親人滿眼期待中賺得盆滿缽滿。至于人性化治療或救助的背后,究竟隱藏著哪些不可示人的細節,則很少有人探究。如果不是記者的報道,我們可能還不知道天底下竟然有把“戒除網癮”變成“封閉暴力”的治療中心,有把“收容孤兒”變成“販賣孤兒”的孤兒院,還有把“美容”做成“毀容”的醫療機構。


      人性成為牟利的借口,康復變作體罰的外衣,這些現象雖說是利益慫恿下的惡行,但也是責任缺失和監管不力下的“蛋”。就拿智障康復中心來說,作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婆婆”,民政部門原本應擔負起平時的監管職責,但現實中這些執法僅僅停留在登記審核和事后處罰階段,平時的檢查性執法難得一見,如此自然難以發現問題。

    ?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完整的世界,一次不經意的哪怕是初衷良好的傷害,或許都會留下難以修復的創傷。報道中還透露出一個令人不安的信息,“學校剛進來一名男子,曾被父母用鎖鏈鎖了5年”,由此看來,呵護人性,需要立法的體貼入微,需要執法的嚴密無間,也需要全社會的真情傾注。只有把每一個人當作主體性的人,從內心確立起對人的權利的尊重,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遠離“陽光下的罪惡”。

    (編輯:黃尉)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