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含冤入獄11年,終獲自由的趙作海自10月開始實現“華麗轉身”,做起了“公民代理”,免費替人維權。迄今,趙作海已經“真刀實槍”地代理了幾起案件,并于日前專程赴北京“看看記者朋友,說說話”。在自己的冤案昭雪之后,趙作海希望幫助別人維權,情理上自是令人振奮的。一則表明,趙作海及時走出了昔日陰影,以積極的人生態度來看待社會和他人;其二也表明他心中還“裝著”許許多多受了冤屈的他人。
?
趙作海作為“公民代理人”,本身是無可爭議的。有關法條明確規定,普通公民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作為當事人的代理人辦理有關訴訟事宜。而且,作為一個“冤案符號”,趙作海的出現,本身就可警示有關法院和法官謹慎辦案,以免冤枉好人。只是,在我們看來,趙作海作為“公民代理人”,其信仰的不是法律,而是以悲情為手段,將自身和媒體的影響力高高籠罩在法庭之上。
?
具備幫助他人維權的資格,并不意味著有幫人維權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體現為對法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體現為動用其它關系以影響和左右司法的能力。顯然,趙作海依憑的不是法律知識,更不是對法律的精深理解,如其所言,“我不識字,訴訟材料是老伴念給我聽的”。字都不認識,又談何對法律的認識!事實上,他依憑的正是法律之外的力量?!暗叶急M量幫他們找記者、媒體。指個門路,找哪個記者,找哪個報社。以前記者給我的名片都送完了?!边@說明,他信奉的是媒體的力量,他相信媒體可以影響司法,相信司法會臣服于領導、臣服于民意、臣服于媒體。
?
在替人維權的過程中,如其所述,“我一到了,領導就重視了”。只是,這種“重視”,并非對他趙作海的重視,也不僅是對案件的重視,而是對追逐趙作海的媒體的重視。趙作海代理哪個案件,他在哪里出現,都有媒體追蹤報道。在趙作海簡單的法律意識里,自己所具有的這種“影響力”和“關注度”,自己與媒體記者的良好關系,是足以捍衛當事人的權益,足以為當事人“喊冤”的?,F在,趙作海更是開始主動加強與媒體的聯系,時不時“看看記者朋友、說說話”,自是希望“媒體朋友能繼續協助他幫人維權”。
?
在趙作??磥?,誰冤誰不冤,完全是一個生活經驗的問題。他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冤案經歷足以判斷。從他的這種自信中,我們見識到的是他樸素的情理邏輯。只是,趙作海沒有想到的是,法律有其自身獨有的邏輯,是一個自足的封閉系統,遵循獨特的規則來進行判斷。他或許也沒有想到,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正是這樣的生活邏輯在左右著法律的職業邏輯,從而導致了法律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和適用,并導致了“權大于法”、“法律成了擺設”、“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法律”。
?
在法治成熟的國家,法律猶如“神器”。反觀我們的現實,法律被高高掛起、被刻意曲解的現象并不少見。公權機關“指導”法院辦案,媒體對法院指手畫腳,個人也想通過自身影響力左右司法也常有發生……,往往使法官無法獨立判斷,使法律得不到切實遵守,由此而引發的是公民對法律的不信任。現在,大字不識幾個的趙作海抱著“為他人維權、幫他人維權”的善良愿望,成了公民代理人,實在是對法律因人而變、司法不能一視同仁保持剛性的鮮明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