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觀點PK>
    局長“志愿者”勸善為何反挨巴掌
    局長“志愿者”勸善為何反挨巴掌
    來源: 山東商報 作者:佘宗明 時間:2010-08-19 15:27

      8月17日,武漢市江夏工商分局局長陳培在勸阻某女士橫穿馬路時,不僅被對方打了響亮的一巴掌,還被其稱為作秀。當天,江夏工商分局70余人,佩戴紅綬帶、紅袖標當起志愿者,開展“文明過馬路”勸導活動。(長江商報 8月18日)

      官被民打、勸善反挨巴掌,兩元素讓事件充滿了戲劇性。誰能否認,那些官員做好事遭質疑的生活案例,與“局長被拍”不是如出一轍,存在因由上的暗合?依筆者看,官員被“拍磚”是種必然,可從雙面去解讀。

      首先,部分民眾自身道德存瑕疵,公共意識欠缺。遵守交通是人之公德,但該女士我行我素,無視交通安全。

      其次,女士的巴掌中,確實承載著不少對官場“作秀風”泛濫的民怨。對于陳局長的好意相勸,女士不領情,恰因對官員善行的負面想象:認為陳當起志愿者,不過是次務虛的政績秀,充其量是在走過場。

      而百姓“惡意揣測”的“作秀論”之所以泛起,與現實土壤不無關系:官場作秀的惡劣習氣盛行,早已讓人們審丑疲勞,比如“戴腳套種樹”“擦汗門”等,無不令人反感。而這些,在人們心中植入了“官員好做表面文章”的刻板印象,也損害著官員公信力。

      權力的基本倫理是利為民謀,官民之間本親如魚水,然而在現實演繹中,這些常識卻一再遭顛覆、扭曲:許多官員不為民謀利,反而與民爭利,謀己之私,“走到群眾中去”成了徹頭徹尾的行為藝術。浸潤在“油水關系”中的干群生態,面臨著嚴重的信任斷裂和利益隔閡,以至于官員行善,讓人第一感覺就是“玩形式”。

      當懷疑和反感彌散在公共生活中,互信氛圍就是種奢侈。學者孫立平曾提出要重建社會的“基礎秩序”,即重樹各種常識,包括公仆們真正地為民服務,民眾遵循起碼的道德準則,營造起互信的社會土壤等。“局長勸善反挨打”,是否就昭示著話語斷裂下,“基礎秩序”重建的必要性呢?

    (編輯:謝軍輝)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