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京城媒體記者暗訪北京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北京電大)一教學點的考場時,發現數百名學生存在作弊情況,但監考老師熟視無睹。對此,北京廣播電視大學負責人表示,此事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大舞弊事件。針對媒體報道,北京市教委已快速成立調查組展開調查。(7月11日《羊城晚報》)
用“電大舞弊”四字進行搜索能得到海量資訊,既然這回北京電大創造了歷史,我們就有必要研究研究這個“史上最大”到底最該刺痛哪根神經?
這根神經,就是誰來把好文憑合格關。按目前的狀況,文憑大多都是由高校自行把關,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其文憑含金量還是值得信賴的。而一到電大、遠程教育、函授、夜大這“四大金剛”,有考生學校才能生存,否則只能關門了事。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利益鏈,學生需要的是一紙文憑,而學校看中的是學生口袋的學費,在你情我愿之下就“發生”了關系。
據有關資料顯示,廣播電視大學屬于國民教育系列,國家承認學歷,主要面向高考落榜等社會人員和在職人員,具有“寬進嚴出”的特點。話雖如此,可是,要知道高考分數才200分左右的考生,如果電大真正實行“寬進嚴出”,那么很多學生根本就畢不了業。至于在職人員要來電大“修煉”,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他們要的不僅是讀書,更要的是學歷!此時如果電大嚴格執行“嚴出”的原則,豈不是自取滅亡?
在利益鏈快要斷裂之時,出現北京電大“考官門口放哨防巡考”的荒唐一幕也不足為怪了。然而,明知電大文憑含金量不高,卻沒有部門來嚴格把關,明知電大與學生存在利益鏈,卻沒有部門愿意砍斷。這種睜一只眼讓電大生存,閉一只眼讓學生順利拿到文憑的做法,其實是嚴重地擾亂了學歷教育,更不利于電大這一國民教育事物的生存與發展。這回,北京教委說要成立調查組展開調查了,不管怎樣,調查結果只能說是兩敗俱傷,但對于規范整個學歷教育來說,卻是一場必須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