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是海南閩南文化發源地,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椰子之鄉、排球之鄉、書法之鄉、長壽之鄉的美稱。
為挖掘傳統村落的地名文化內涵,自海南省“鄉村著名行動”部署以來,文昌市民政局充分立足文化傳承,以會文鎮湖豐村、鳳會村作為試點,深化地名服務、加強地名文化保護,賦予道路飽含當地傳統地域文化的特色名稱,讓古村落煥發出新的光彩,知名度節節攀升。
深挖鄉村地名文化
鄉村地名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文昌市民政局遵循“尊重歷史、照顧習慣、體現規劃、好找好記”的原則,發動文昌文化研究會深入調查會文鎮古村落、古道、古宅等文化資源,公開征集文史、民俗等領域專家和相關單位意見,為村道命名。
“文昌市在摸底排查并結合村民群眾意見建議、村文化和產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會文鎮重點村59條村道依法進行命名,其中鳳會村委會26條,湖豐村委會33條。”文昌市民政局副局長王琪介紹,通過命名,鄉村更多地理實體有了溫暖的名字。
湖豐村委會十八行村地處湖豐中心,是我省現存明清建筑規模最大的古村,以村中呈扇形分布著十八行前后對齊、高低有序、房屋相連的多進院落而得名。去年以來,這座古老的自然村落里的村道擁有了自己的姓名和“名片”。
步入十八行村,林木陰翳,翠蔭掩映,村莊房子坐南朝北,按十八行建造,寓意“兄弟同心,鄰里不欺”。湖豐村委會委員洪茂繁說,湖豐村同心路原擬命名為北山路,經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大家一致認為該路起于同心廣場,又連接十八行和北山兩個村莊,為表達兩村村民團結同心之意,因此把北山路修改為同心路。
“通過挖掘鄉村地名歷史故事、人文價值,讓十八行村等古村落被外界看見,繁榮了鄉村文化,提升了鄉村旅游的內涵。”洪茂繁介紹,隨著“十八行路”“同心路”“同德路”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地名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游客循著路名到村里旅游。
鳳會村委會位于石壁河下游地段,有溪流繞著村子潺潺流過。民間傳說這里曾有鳳凰神鳥在水中聚集嬉戲,孕育并守護著一方土地。為紀念“有鳳來儀、人文薈萃”的祥瑞之兆,當地百姓把這一美麗村莊命名為“鳳會村”。在對鳳會村村路命名的過程中,文昌市民政局挖掘傳說故事,探尋古村文化,最終將9條村路以“鳳”為元素命名。
“地名+”賦能產業振興
去年以來,文昌市民政局積極發揮地理標識功能,將地名元素融入本地特色農產品,如鳳會薏糯、糖貢、信封餅、黑金剛蓮霧等,推動鄉村地名服務與智慧農業、鄉村平臺經濟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鳳會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氣候溫潤、水質純澈,自古就有種植優質薏糯米的傳統,此處出產的薏糯口感軟糯、清香四溢。當地村民將其采制后進行加工,作為制作年糕、糖貢、信封餅等節慶點心的重要原材料。鳳會村申請注冊了統一的品牌和包裝,讓傳統小吃逐漸走上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為了推廣地理標志產品,文昌市民政局在“地名+農產品”“地名+土特產”等方面做足文章,專門對鳳會村一條村路命名“稻香路”,寓意為薏糯稻抽穗期,稻花香氣彌漫于村中,為年糕、糖貢等鳳會村特色農產品做宣傳,有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
有了“姓名”的鄉村路如何提高能見度?在會文鎮,一塊塊豎立的嶄新路牌成為道路兩旁的“微景觀”。王琪介紹,文昌市民政局把“三維碼”融入路牌建設中,置入鄉村地名來歷含義、特色農產品、鄉村旅游等信息,把地名標志打造成展示鄉村特色的亮麗名片。
“地名服務涵蓋了古村落的人文景點、特色農產品基地,讓來到鳳會村的游客可以更深入、直觀地了解鳳會特色景點、美食、產業及人文歷史。”鳳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健樂說,伴隨著“鄉村著名行動”,村里面的美食、美景等名號會越叫越響亮,有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